加强对俄合作 优化软硬投资环境
“十一五”开局之年,在积极谋求资源型城市多产业转型过程中,鸡西敏锐地发现了对俄的商机,作出了利用本市的资源和口岸优势,优先发展对俄贸易的发展战略。我们了解到,俄罗斯远东地区自产粮食只能保证需求量的15%,每年缺口80万吨;蔬菜只能满足50%,年缺口40万吨;肉及肉制品自给率为52%,缺口40万吨;水果只能满足需求量的20%,缺口60万吨;服装、建材等缺口量更大。另有资料显示,俄罗斯远东地区1/3的土地闲置,其中滨海边疆区有可垦荒地142万公顷,30%是土质肥沃的撂荒地。这一状况已引起俄罗斯政府高层的关注和重视,正在积极寻求与周边国家合作,为此还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农业开发的优惠政策。另外,俄罗斯远东地区地广人稀,近10年有100多万居民离开此地,这一广袤地区亟需有技术的劳动力。为此,鸡西把对俄经贸战略升级为转型的出路之一,重点加以扶持和发展。
从对俄贸易角度分析,鸡西有着自身的优势:第一,鸡西与俄罗斯的产业结构差异大,俄罗斯主要生产重工业产品,原材料、资源、电力比较丰富,鸡西的服装、食品加工等轻工产品比较丰富。俄罗斯的长项是鸡西的短项,鸡西的优势产业是俄罗斯迫切需要建设的,因此双方形成了互补。第二,从整个黑龙江省范围分析,鸡西的地理优势突出,在对俄经贸、科技合作的格局中处于前沿位置。鸡西与俄罗斯有641公里的连接线,在全省4个陆路口岸中,鸡西有两个国家级一类陆路口岸,可以天天供货,不受气候的影响。第三,多年来,鸡西与俄罗斯建立了诚信、融洽的经贸关系,有一批熟悉俄罗斯市场的人才和企业。
依据这些优势,鸡西作出了相应部署,提出在巩固扩大粮食、蔬菜、矿产品等大宗出口商品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和建设以家电、建材、服装、纺织、机械、食品为主的地方产品出口产业群,重点抢占乌苏里斯克万阳建材大市场、粮食批发中心和果菜批发市场以及哈巴亚洲商贸城等俄方市场,加快建设列索、伊曼中国商品大市场,形成新的口岸商品中转集散中心,扩大对俄商品出口。同时扩大对俄罗斯农业和林业合作,重点抓好俄兴凯区、米哈区农业开发,并组织企业到俄发展木材加工业。
随着国外大公司、大企业的投资重点陆续转向东北,为鸡西大量吸引域外资金,引进合资合作项目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我们认为,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吸引国外投资是鸡西实施转型过程中解决资金的重要途径。有必要指出的是,在吸引外来投资的过程中,作为政府部门应高度注重投资环境建设,尤其是软环境的建设。包括政府是否高效、政策是否宽松、社会是否稳定、官员是否廉洁等越来越成为吸引投资的决定性因素。
在肯定优势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交通瓶颈是制约鸡西对外开放的重要因素。首先,鸡西自己没有出海通道,产品要出海,只能通过秦皇岛、大连等港口。其次,鸡西的铁路运力远远不够。为了破解交通瓶颈的制约,鸡西正在谋划把国内的铁路与俄罗斯铁路接轨。接轨后的铁路向北可以到欧洲,向西可以到莫斯科,向南可以到“海参崴”、“大胡德卡”。这样,鸡西的货物就可以进入远东大动脉,甚至可以解决双鸭山、鹤岗等城市的出海问题,对于缓解全省的运输瓶颈问题能够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我们了解到,这条铁路现在已经完成了地方政府之间的协议和项目的可行性论证。
发展非煤产业 实施绿进黑退战略
一场“以煤起家的鸡西该何去何从”的大讨论,让鸡西人形成了比较一致的看法,鸡西不能只搞单一的煤炭经济,必须发展绿色GDP,做到环境、效益同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在1998年全市的政府工作会议上,鸡西正式作出了大力发展绿色产业的战略决策,并提出用5年时间把矿井从2000口压缩到500口。这个选择在当时可以用悲壮来形容。因为这意味着要有3.5万名煤炭工人下岗,全市财政每年减少近1亿元的收入。
其实,早在1996年,鸡西就开始尝试发展绿色产业。首先在虎林试点,由政府垫付农用物资,签订收购合同,每公斤绿色水稻收购价比普通水稻高0.1元。在当时全国“卖粮难”的大背景下,绿色水稻不仅能卖出去,还能卖上好价钱,大大激发了农民的积极性,绿色食品的种植面积迅速从20万亩增加到230万亩。但鸡西发展绿色产业并非一帆风顺。2000年,鸡西经贸洽谈会上满眼的绿色,并没有得到客商的青睐。原因只有一个,鸡西的绿色产品质量不高,品牌不硬。但是这次洽谈会不仅没有动摇鸡西人发展绿色产业的信心,反而坚定了政府打造绿色品牌的决心,先后拿出近亿元资金用于科技投入。一个生动的例子是,兴达米业集团生产的“碧珠”牌大米销往美国、加拿大、韩国等6个国家,年出口创汇3740万美元。
实践证明,鸡西把发展绿色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突破口,为全市的经济转型带来了新的生机。绿色产业的兴起,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鸡西的产业结构,还产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一些破产矿山的职工,抛弃靠煤吃饭的梦想,依托当地的绿色资源优势,重新走上了创业之路。在由“黑”变“绿”的转型过程中,鸡西从1998年开始大刀阔斧地关井压产,煤矿从1935个减少到470个。经过几年的产业结构调整,鸡西从单一的煤经济实现了多元化发展,人均收入比1998年增加了2300多元。
以2003年为例,鸡西绿色食品产量达98.2万吨,产值18.1亿元。在不久前举行的鸡西市经贸洽谈会上,绿色产品、生态产品等非煤产品唱起了主角。展品中绿色生态农副产品占1/3,其中有29种产品获得了“绿标”。鸡西参展企业与国内外客商签定产品销售协议6项,金额达6000余万元。“珍宝岛”大米、“麒麟山”小米、“虎琳”椴蜜等绿色生态产品倍受消费者青睐,现场销售额达到11万元。
除了绿色产品外,鸡西发挥天蓝、地净、水清的生态优势,大力发展绿色生态旅游。素有“北国绿宝石”之称的兴凯湖,是鸡西建设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重要资源依托。经过几年来的不懈努力,已初步构建了以兴凯湖旅游度假区为轴心,以虎头旅游开发区、麒麟山旅游度假区等10大绿色生态旅游景区为骨干的环兴凯湖旅游经济带,加快了绿色生态旅游城市的建设步伐。
现在看来,“绿进黑退”无疑是一条艰辛之路,但更是一条成功之路。鸡西通过实施“绿进黑退”的发展战略,对资源城市的转型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形成了绿色食品开发、北药开发、精细化工、生态旅游等多项支柱产业共同发展的新格局,走出了一条适应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调整之路。2003年,鸡西非煤产业增加值达到140亿元,比1998年翻了一番;农业总产值达到33亿元,其中绿色食品的产值为16亿元,把因煤矿减产损失的12亿元产值全部挽回。而同样是这一年,鸡西煤与非煤的比重历史性的由过去8∶2变成3∶7。这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变化,它意味着鸡西逐步构建起煤炭主导产业与接续和替代产业相衔接的产业格局,摆脱了单一的煤炭经济,走上了多元产业共同发展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