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重点工程
围绕“十一五”时期渔业发展重点,结合农业部“七大体系”建设要求,提出渔业重点建设的八项重点工程,以充分调动中央和地方、政府和社会等多方面参与渔业建设的积极性,发挥公共财政投资的带动作用。
(一)水产原良种繁育工程
建设思路:以强化新品种自主创新为主、提高引进良种保种选育创新为辅的建设方针,按照“布局合理、种质优良、品种多样、机制灵活、管理规范”的要求,完善水产良种生产保障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的基础设施。工程实施后,提高品种创新和持续发展能力,提升水产良种提纯复壮、联合育种试验、优良新品种引进和示范、重要水产种质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的水平,力争使我国水产养殖遗传改良率和良种覆盖率分别提高14个和20个百分点。
建设重点:主要结合《全国水产良种工程二期建设规划》,建设一批具有一定规模、设施良好、技术先进、各具特色的国家级水产遗传育种中心、原良种场、引种保种中心、苗种繁育场。
(二)水生动物疫病防控工程
建设思路:根据“预防为主、防控结合”的方针,结合我国国情和渔业“以养为主”的特点,参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和兽医体制改革的要求和思路,完善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市县三级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技术支持机构为主体,以各类重点实验室为补充的水生动物疫病防控支持体系。要求工程实施后,能大幅度提升我国水生动物病害的防治水平和重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防控能力,能对30个主要水产养殖品种,100种水生动物疫病和重大病害进行全年监测,依照各级《水生动物疫病应急预案》对重大水生动物疫病进行应急处理,建立补偿机制,每年使水产养殖病害发生率减少1个百分点。
建设重点:结合《全国动物防疫体系建设规划》,建设部分省级水生动物疫病监控中心、重点市县水生动物疫病防治站、国家水生动物疫病重点实验室、水生动物病原库等。
(三)远洋渔业工程
建设思路:统筹规划,科学布局,加强分类指导,巩固提高和积极发展过洋性渔业,继续加快开拓过洋性渔业,推动渔业“走出去”战略实施取得新的进展。
建设重点:巩固发展过洋性渔业传统渔场,进一步加大对公海渔业资源开发力度,开展公海资源调查,促进老旧渔船的更新换代,鼓励建设远洋渔业基地,提高远洋渔业的组织化程度和现代化装备水平。
(四)水产品质量监控工程
建设思路:加强水产投入品残留监控、渔业水质环境监测工作,建立健全水产品(贝类)和渔业水环境质量安全预警、预报机制,加快水产养殖、捕捞、加工、苗种、饲料、渔药、渔船、渔用机械等各个环节与国际标准和管理接轨,确保水产品质量安全。
建设重点:建立初级水产品质量监控网络,健全渔业标准监督检查机制,开展对水产企业、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和超市的经常性监测工作。建设重点是更新检测仪器设备,尽快研制开发高效、安全、低残留的新型渔药;健全和完善贝类卫生条件管理和产地管理体系;逐步实施捕捞渔船卫生条件改造,建立水产品质量安全预警预报、市场分析和信息发布系统。
(五)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工程
建设思路:按照全面落实《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有关措施的要求,以养护渔业资源、改善水域生态环境、保护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为目标,完善渔业资源与渔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工程实施后,可扩大重要经济渔业品种、水产种质资源和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保护范围,使部分重要渔业经济品种和水产种质资源的主要栖息地得到有效保护,扩大水生野生动物增殖放流规模,基本控制水生动植物外来物种入侵,使受保护的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种达到300种,占目前需要保护物种的60%以上。
建设重点:建设水生生物与水域生态保护区、海洋大型人工鱼礁群、水生生物养护与生态环境监测站、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基地(水生野生动物救治中心)及珍稀濒危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技术中心。
(六)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思路:按照《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案》要求,从稳定支持渔业重大科技攻关和加强科技创新条件建设入手,建立符合现代渔业发展需要的新型国家渔业科技创新体系,形成国家渔业科技创新基地、区域性渔业科研中心、渔业科技试验站和企业渔业科技研发中心四级创新网络,提高知识创新、技术创新、成果扩散和产品创制水平,提升渔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和服务、引领现代渔业发展的能力。
建设重点:主要结合《中长期渔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组织争取国家重大基础性研究、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国家科技支撑研究、农业科学技术研究以及“948”引进等国家科技计划和专项对渔业科技的稳定投入。优先开展水产优良品种培育、健康养殖、设施渔业、水产品精深加工、渔业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利用、食品质量安全保障等六项重大科技攻关。建设一批渔业重大科学工程、重点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现代化区域性研究中心和综合性科技试验站、专业性科技试验站,引导建设一批渔业投入品和加工品创制中心。以推广渔业主导品种、主推技术和实施主体培训为关键,实施渔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建设渔业科技示范和渔业标准化示范区。总体上,不断提高我国渔业科技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渔民对科技的吸纳能力。
(七)渔港工程
建设思路:以服务渔民、提高渔业防灾减灾能力,推进和谐农村渔区建设为根本宗旨,根据渔业资源、渔船数量、渔港自然条件、渔业经济比重等,合理布局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内陆重点渔港,因地制宜选择一批避风条件好、具有较大经济腹地的渔港,修建码头、护岸和防波堤,疏浚航道和锚地,建成港口基础设施完善、配套功能齐全的现代化渔港。要求工程实施后,使全国海岸线平均每189公里有一个一级以上渔港,可以为42%的海洋渔船提供服务、满足36%的海水产品就近卸港,基本形成以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和内陆重点渔港为骨干,以沿海二、三级渔港、内陆小型渔港为基础的渔港现代化、渔业产业化、渔区城镇化、临港产业多元化的现代渔港经济服务体系。
建设重点:主要根据《全国渔港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沿海中心渔港、一级渔港,以及内陆重要渔港。
(八)渔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建设思路:按照“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要求,以全面贯彻执行渔业法律法规和服务渔业为目标,以提高200海里专属经济区和大江大湖、界江界河(湖)渔业执法和水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能力为核心,力求通过渔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国形成规划科学、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反应迅速、功能完备、保障有力的渔业执法装备体系。
建设重点:为渔政执法重点区域配置海洋和内陆渔政执法船艇及执法用车,建造海洋渔船安全救助通信网、南沙渔船船位监测及指挥通信系统等渔业安全通讯网络,建设渔政专用码头,在重点渔业地区配置渔业船舶安全检测装备等设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