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由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的中国第一份经环境污染调整的GDP核算研究报告———《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确立了环境实物量核算、环境价值量核算、环境保护投入产出核算以及经环境调整的绿色GDP核算四个具体的表式核算框架。这意味着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将被纳入GDP的核算之中,标志着中国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已初步建立。
一份研究报告再次敲响警钟
多年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一直没有摆脱高投入、高消耗、重污染、低产出的传统模式,单位产值的矿产资源消耗与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值的3倍。资料显示:2003年我国能源消耗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1.3倍,但2004年却升至1.6倍。2004年每1万元GDP所使用的能源相当于燃烧2.6吨煤,这个数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0倍。
据有关部门和世界银行联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虽然有其自然环境脆弱、气候异常的客观原因,但主要还是不合理的经济行为和粗放型资源开发方式导致的。多年计算的平均结果显示,经济增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实现的,有相当一部分是靠牺牲后代的发展机会获得的。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高能源效率成为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重要目标。按照“十一五”规划要求,到“十一五”后期,单位GDP的能源消耗将比去年降低20%。在今后5年里,能源消耗将平均每年减少4%。每1万元GDP的能源消耗到2010年必须降至2.1吨。
有分析指出,能源消耗的增长超过了GDP的增长意味着宝贵资源的浪费和污染日益严重,能源效率日益降低的问题是盲目追求GDP迅速增长的结果。因而,探寻绿色GDP成为人们的新期望。
绿色GDP就是从传统的GDP中扣除资源耗减和环境退化成本,将环境要素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绿色GDP核算综合了经济与环境核算,是一种全新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既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数量,更能反映经济增长的质量,能更为科学地衡量一个国家和区域的真实发展和进步。能从政策导向上鼓励全社会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
《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中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目前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按照现行的治理技术和水平全部治理所需要的支出的虚拟治理成本也将高达GDP的1.8%。
据了解,此次公布的2004年的数据仅扣除了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的一部分。在共计20多项污染成本中,此次被计算的只是其中的10项,一些类似地下水、土壤污染的成本均未被计入。比如,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但在健康损失方面仅仅计算了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造成的部分健康损失。由于缺乏必要的数据和方法支持,生态破坏损失、室内空气污染和臭氧造成的健康损失等内容都没有纳入此次核算。再比如,水污染引起的传染和消化道疾病的患病人数及其门诊和住院医疗、误工损失也未计入。
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到底有多大?仅计算10项污染损失就占到了2004年GDP的3.05%。虚拟治理成本1.8%换算为环保投资,大约为当年GDP的6.8%,实际投资欠账高达80%。如果把没有核算的内容加进去,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将会多么惊人!
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的难题
据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向媒体介绍,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最大的技术困难就是定价问题。也就是自然环境资产的产权界定及市场定价较为困难。GDP通常是以市场交易为前提的,产品和劳务一进入市场,其价值就由市场供求关系来决定,所传达出来的是以货币为手段的市场价格信号。但如何来衡量环境要素的价值就比较难。因为环境要素并没进入市场买卖。比如砍伐一片森林卖掉原木,原木的销售价即可纳入GDP统计。但森林砍伐导致依赖森林生存的许多哺乳动物、鸟类或微生物的灭绝损失就无法估量。此外还有因森林砍伐而造成的大面积水土流失等问题。
定价问题是绿色GDP核算中的一个世界性难题,一些国家已进行了许多探索,并有了一些可操作的办法。挪威是世界上最早开始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国家。联合国统计署于1989年发布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体系(SEEA)》,为建立绿色国民经济核算总量、自然资源账户和污染账户提供了一个共同的框架。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根据联合国及世界银行的基本思路,在1991年对国家基本资源进行了核算。在发展中国家,墨西哥率先开展绿色GDP核算。印尼、泰国、巴布亚新几内亚等国纷纷仿效,并已开始实施。
事实上,实施绿色GDP核算体系面临的挑战还不仅是技术上的。绿色GDP意味着观念的深刻转变,力求将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统一起来,综合性地反映国民经济活动的成果与代价。实施绿色GDP扣除了环境损失成本,会使一些地区的经济增长数据下降,必将带来干部考核体系的重大变革。
核算绿色GDP的另一挑战就是相关的法规制度安排还基本空白,主要包括有关资源环境与统计法规、政策和评价标准、资源环境信息共享等。
绿色GDP核算体系的国内实践
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以前,我国采用的核算体系一直是前苏联以及东欧国家的计划经济模式;20世纪80年代中期才逐步转向大多数国家通用的国民账户体系,这一转轨到1992年基本完成。在2002年修订的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首次在附录表中增加了自然资源实物量核算表。这些核算绝大部分仅限于实物量,还未涉及价值量,但显然为进一步发展绿色核算奠定了初步的统计基础。此外,国家统计局还陆续在黑龙江、海南以及重庆等地,开展了森林、水等资源的核算试点。
2004年出现了真正的转折点。这年3月10日,胡锦涛主席在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会议上首次明确提出“绿色GDP”的概念,指出“要研究国民经济绿色核算方法”。之后,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提出争取在未来三五年内建立中国的绿色GDP核算体系框架。当月,国家环保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启动了《综合环境与经济核算(绿色GDP核算)研究》项目,为这一巨大工程正式拉开帷幕。最初的计划是在东北、华北、西北、华南、东南、中南各选一个省试点。由于一些省表示出极大的兴趣,到2005年初,试点省份最终确定为北京、天津、重庆、河北、辽宁、浙江、安徽、广东、海南、四川。
人们的普遍担心是,如果把绿色GDP作为考核干部的指标的前提,其中本身就有某些不能客观确定的统计数字,这些能否成为某些官员合法造假的借口。对此,有专家指出,呼唤绿色GDP就是呼唤“走绿色改革之路”,就是强调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大造舆论,只有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才有可能在时机成熟时比较顺利地付之实施。
目前,各部门和各地方都在制订中长期发展规划,不能光盯住GDP翻两番这一指标。从现在起就要通盘研究2020年新增人口、其就业出路、人均主要食物产量和消费量、环境资源存量以及消耗量达到何等水平等等,不提前研究这些问题,并得出尽可能量化的目标,中长期规划就缺少基本依据。(本报记者高慧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