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报》基础教育专刊主编 李曜明
农村学校:免费义务教育大面积推行
农村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大头,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1.48亿人,占全国义务教育阶段在校生的60%。和城市教育相比,中国农村教育是在不同的起跑线上进行不平等竞争的,虽然终点是一致的(高考)。农村税费改革前,各级政府的资金基本上不投向县以下的农村学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主要由农民负担,教师工资一部分靠农村教育费附加,公用经费靠学生缴纳的杂费,校舍维修改造经费源于农民的集资和投工投料。
税费改革之后,农民的钱不能收了,但是,一些地方政府的钱还没有到位,确切地说是缺位,农村教育的问题一下子暴露出来了,拖欠教师工资、津贴和补贴是常事,很多学校没有公用经费。虽然中央和省级政府逐年加大转移支付力度缓解这些问题,但农村学校的很多难题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去化解。学校不能停办,没有办法,只好通过向学生收取杂费来勉强维系运转。而这样做又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农民的负担。这就是教育乱收费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
这个问题最终引起了中央高层的注意。温家宝总理多次主持召开专门的会议研究对策。“两免一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免杂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政策因此出台。2006年春季学期,国务院做出了一项重大的决策——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新机制提出了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问题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化解了农村教育多年的难题,被媒体称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
新机制特别强调了“编制预算”,学校当年所需要资金,编制预算,经县人大批准后实施。
按照新机制的年度计划,今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惠及近1.5亿名中小学生。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年减负500元。仅免除学杂费一项,就等于每年减轻农民负担150亿元。
新机制的实施需要5年的过程,在新旧交替期间,一些新的措施还没有到位,旧有的矛盾依然没有化解。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学生杂费免了,但农村教师的各项津补贴没有了来源(以前靠杂费填补),教师收入大幅下降,所以,一些地方依然巧立名目悄悄收取费用,以弥补空缺;一些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政府对寄宿生的补贴不到位,使得收费问题又有反弹,这些问题似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相关阅读:中国教育孜孜以求:让孩子、家长满意让人民满意]
城市学校:“择校费”年年看涨
城市学校,尤其是大中型城市中小学的基础设施已基本达标,重点中小学的教学实施已经“武装到牙齿”了,其现代化程度甚至超过了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
城市中小学收费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择校费”上。除重点学校外,也不是每一所学校都能收取到“择校费”,一般学校基本上没有什么“外快”。之所以有这种差别,是因为政府在教育资源分配上长期“偏向”造成的。政府把最好的教师、最好的设施和最好的学生调拨到了一些学校,于是,这些学校就堂而皇之地成为了重点。
师资的差异导致了学校级别的差异,也就导致了收费的差异。家长对重点学校趋之若鹜,争相往里挤。而重点学校数量就那么多,资源稀缺,有权的人、有钱的人以及没钱的平民百姓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接受优质教育。这就使得重点学校的门槛越来越高,“择校费”年年看涨。
现在的问题是,那些数额不菲的“择校费”哪里去了?通常的说法是,当地教育主管部门拿去了一半,用于薄弱校的发展,另一半则留在了学校。
预测:今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将全部免收学杂费,惠及近1.5亿名农村中小学生。但城市中小学因为“择校费”等名目繁多的杂费,学生负担不会减轻甚至上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