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房地产:刺痛百姓神经的一年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2 月 29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2006年的房地产业是热闹的一年,也是多事的一年。

这一年,针对房地产的宏观调控政策频出,时近年底却看到不调控的效果;这一年,普通老百姓在受够了高房价的折磨后,开始发起各种运动来表达抵制;这一年,房地产的反腐力度陡增,一批地方高官因此落马……

银监会副主席蒋定近日撰文指出,我国今年的房产宏观调控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房地产市场是不稳定的,过热势头仍在。

地震:90平方米,70%

这两个数字无疑是2006年备受关注的数字。也是众多宏观调控措施中最重要、最醒目的一条措施。

5月29日,国家九部委联合发布的“国十五条”规定,从6月1日起,凡新审批、新开工的商品住房建设,建筑面积为90平方米以下(含经济适用房)面积所占比重,必须达到开发建设总面积的70%以上。

与此相适应,国十五条对住房信贷政策也做出了改动,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仍执行首付20%,而90平方米以上的首付执行30%。90平方米成为一道分水岭,不论是对购房者还是对开发商,这一政策都足以用“震动”来形容。因为,这是国家首次从供需两个方面对房价进行的宏观调控。

如果说2004年的宏观调控政策主要是针对部分城市房地产出现过热现象的调控,2005年是对不合理需求进行调控,今年则是双管齐下,供给和需求都不放过。

从时间上看,90平方米70%的政策显现作用最早也要等到明年下半年。“小户型产品会在明年下半年才能够批量投入到市场中,明年不会是90平方米以下的商品房大幅度占据市场空间的一年,应该大中小都有各自一部分。”在12月22日,焦点房地产网举办的一场论坛上,众多房地产代理商表达了这样的看法。这一政策究竟能对房地产市场产生怎样的效应,难以预测。

保障:经济适用房的生与死

在很多学者眼中,政府应为中低收入者提供保障性住房,面向高收入者的商品房则按市场规律运作。“新加坡85%左右的人口都住在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中,剩下的房子爱怎么涨就怎么涨,反倒对国家有利。”一位房地产专家这样对记者说。

但是,在我国,保障性住房缺失却是难以回避的问题。截至今年9月底,全国还有65%的地级以上城市、91.1%的县级城市未公布住房建设规划。尚有5个省(区、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目标责任制,19个地级以上城市没有建立廉租住房制度。

不但如此,保障性住房和商品房的界限在哪里?夹在低收入者和高收入者之间的中等收入群体该买什么样的住房?国家财政能否负担起大量的保障性住房?这些都是争论不休却没有明确答案的问题。

很多人想租住廉租房却不知道哪里有这样的房子,很多人需要经济适用房却总也排不上队、买不上房。在北京,经济适用房早已变味,中低收入者买不到,买到的因为生活不便同样怨声载道。

由此带来的是经济适用房政策的波动。今年10月1日公示的《北京住房建设规划(2006年~2010年)》提出,经济适用住房将转变供应模式,由销售为主过渡到租售并举,并探索建立政府回购式的“内循环”流转模式。

经济适用房回购的这一说法迅速在网上引发争论,最初支持和反对者旗鼓相当,但几天之后,反对者占到了70%。最终,这一回购政策不了了之。

经济适用房该寿终正寝还是继续保留?各方仍在争论。

抗议:从不买房运动到个人集资建房破茧

统计显示,今年前11个月,全国70个城市新建商品住房同比涨幅5.8%~8%,北京、深圳、广州等大城市房价涨幅领跑全国——每个月的同比涨幅均在10%左右。面对高昂的房价,普通人的“不买房运动”、“公开房地产成本”、“集资建房”纷纷登台。

4月底,深圳市市民邹涛在网上发表《“不买房行动”致全社会的公开信》。他认为,如果人们现在买房,将“没有幸福感可言”。号召人们要付诸行动,在近3年内不要买房。

这封信的发表立刻在网上获得了全面支持,不少人在呐喊:3年不买房,让开发商破产。然而,这只能是邹涛们的理想,现实中,该买房的照买,开发商丝毫不为所动。

邹涛并不罢休,他在发出不买房公开信后,给开发商们也写了一封公开信,指责房地产是“一个暴利行业”,并追问“有哪个开发商敢公布房地产开发的成本?”

要求公开成本的声音越来越多,哈尔滨出现了经济适用房购买者状告政府,要求公开成本的案例。

开发商坚持说这是商业机密,公开成本不合法,而多数学者和普通购房者却认为公开成本理所当然。财政部公布39户房地产开发企业共查出资产不实93亿元,收入不实84亿元,利润不实33亿元。房地产究竟是否暴利?开发商心知肚明。

在浙江温州,另一场普通购房者对高房价的抗争行动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这个集资建房运动并不新鲜,但与之前全国其他地方的集资建房相比,温州的集资建房在“拿地”这个难度最大的环节上取得了突破。11月15日,该集资建房的牵头人对媒体公布,开发成本不足周边楼盘的一半。

本来这无疑是个好消息、好示范。然而,集资建房并非一帆风顺,12月13日,温州市房管局局长胡立同表示,温州个人合作建房项目存在“违规操作”行为,违反了房地产开发的相关要求,在操作上已脱离“个人集资建房”有关标准框架,是一种变相的商品房买卖。

个人集资建房能否顺利走下去,目前还是未知数。但毕竟,这给普通人带来了希望。

反腐:一批高官落马

伴随全国房价的高歌猛进,一批高官纷纷落马。反腐,似乎也成了2006年房地产市场的一个亮点。

今年6月17日,首创置业董事长刘晓光突然被有关部门带去谈话,随之而来的是两个多月的不再露面。一时间,北京的各大地产开发商纷纷三缄其口。

68天之后,刘晓光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当中,“只是协助有关部门进行调查”。但这却给北京地产界甚至全国房地产市场带来了巨大的震动。

今年以来,和土地、楼市有关的腐败官员落马一个接一个,安徽省原副省长何闽旭、天津市检察院原检察长李宝金、湖南省郴州市原市委书记李大伦等等,影响最大的还包括上海的社保案和国资委相关人员接受调查等。最近的一个当属青岛市委书记杜世成。

反腐能带来房地产业的良性发展吗?在普通百姓心中,开发商哄抬房价、地方政府推波助澜是造成高房价的根本原因,从这个角度看,反腐无疑是个利好消息。(中国青年报 记者 李松涛)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相关文章:
中国500富豪榜中榜在香港揭晓 房地产业人数最多
我房地产市场价格理性回归将不可避免
银监会官员:房地产市场可能向非预期方向发展
银监会副主席称今年房地产调控总体未达到预期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