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06年的即将过去,稳健的财政政策已经连续实行两年。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传出讯息,明年将继续实施稳健财政政策。此间分析人士认为,明年的稳健财政政策将在继续创新中适当微调。
从稳健财政政策实行两年的情况看,其有两个清晰的特征:一是立足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现实条件,保持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二是以控制赤字和减发国债为主要特点,不断创新财政调控手段,完善调控内容,各种多管齐下,综合运用预算、税收、补贴、转移支付、国债等多种政策工具,协调其他宏观经济政策。
突出特征:控制赤字和减少国债
稳健财政政策是相对于扩张性或紧缩性财政政策而言的,也就是中性财政政策,一般是在社会供求总量大体平衡、但结构上有矛盾的情况下实施的。
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稳健财政政策的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四句话,16个字,即“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这16个字贯穿了2005年和2006年的财政工作。
从2004年以来的三年内,一个突出的现象是,连续三次控制赤字规模和调减长期国债发行规模。2004年预算安排赤字规模停止了前几年扩大的趋势,预算安排赤字为3198亿元,实际执行数为3192亿元,与上年持平;2005年赤字预算安排是3000亿元,实际执行数为2999.5亿元,比上年减少192亿元左右;2006年赤字预算安排是2950亿元,比上年减少49.5亿元。同时,连续适时适度调整财政投资规模,预算安排上减少国债项目资金,保证重点项目需要。2004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国债项目资金1100亿元,比上年减少300亿元,并重点向农林水利、教科文卫、能源和生态建设等方面倾斜,当年财政基本建设支出下降0.3%。2005年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规模,由上年的1100亿元调减到800亿元。2006年,长期建设国债发行规模,则从上年的800亿元,调减到600亿元。
这样,在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和部分地区和行业投资过快的背景下,既保持了一定的调控力度,又向社会传递了政府控制赤字和投资的政策信号。
积极创新:调控手段不断完善
今年财政宏观调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调控手段不断创新,在行使公共财政职能的同时,按照国家宏观调控的总体目标加大税收政策的调控力度。具体内容包括:
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推动新农村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制定出台了烟叶税条例,彻底废除了农业特产税税种,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深化国有农场税费改革,继续完善三补贴等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力度,继续完善补贴的兑付方式,对2006年种粮农民的生产资料增支实行了综合直补。促进农村义务教育、医疗等社会事业发展,西部地区全面实行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十点范围扩大到全国40%的县(市、区),中央和地方财政补助标准均由10元提高到20元。
完善收入分配政策,促进社会和谐。年内顺利实施了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费用扣除标准的调整方案,增强对收入分配的调节效果。按照公务员法的要求,大力推进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和正常增长机制,统筹解决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问题,致力于提高农民收入,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
调整完善税收制度,支持建设资源节约性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从2006年4月起,对消费税的应税品目进行了有增有减的调整,并对小汽车等原有税目的税率进行了有高有低的调整。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政策,继续扩大资源类产品和污染类产品取消出口退税和降低退税率的范围,研究完善已经引起贸易摩擦的大宗出口产品出口退税政策。完善现行加工贸易政策,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积极推进资源税改革,进一步研究调整资源税税率,增加开采地特别是中西部地区的财政收入;完善资源税费关系,促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
稳健财政政策的积极成效
2005年以来,在稳健财政政策和其他宏观调控政策的共同作用下,国民经济运行继续向预期目标发展。从今年情况看,GDP延续了上年增长的势头,财政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各项经济运行指标波幅明显减小,重大比例关系进一步改善,经济呈现出平稳较快发展态势。具体而言,产业发展协调性增强;社会需求全面增长;市场价格总体保持稳定;财政运行状况良好,财政赤字有所缩小;前三个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就已完成全年目标的104%,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92万人;农村义务教育事业加快发展,西部地区全面实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9月末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和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8242万人、14966万人、11001万人和9447万人,享受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227.2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稳步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救治体系建设进展顺利。
上述情况表明,稳健财政政策的实施,将短期的反周期调节与促进经济长期稳定增长相结合,保持宏观经济稳定与促进结构优化相结合,实施宏观调控与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相结合,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随着政策措施和调控手段的不断完善,稳健财政的效果会进一步显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