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中国入世五周年:中国电信业外资呈现冰火两重天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12 月 18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中新社北京十二月十七日电 题:中国电信业外资冰火两重天

入世五周年,电信业的“狼”,有的热情高涨,但苦于进入无门;有的则曲线迂回,已然进入中国市场。

电信业对外开放分基础电信领域和增值电信领域,在这两个领域,外资进入中国呈现冰火两重天。

五年间,中国四家基础电信运营商在海外上市募集三百亿美元海外资金,中国移动成长为全球市值最大公司,中国电信已有两家海外上市公司;民众手机用户增加两倍,互联网用户增加三倍,除北京、上海外,手机资费几近市话;科技创新上,中国以TD-SCDMA谋得3G标准一席之地。入世五年,电信业连上台阶。

五年间,外资试图分享进步成果,却大多无功而返。迄今,只有韩国的SK电讯历经波折,曲线入股中国联通;西班牙电讯希望增持中国网通股份,但前途不定;几家国外运营商希望成为中国电信的战略投资者,但谈判尚处于浅层。

国人抱怨,手机资费还不够低,尤其是国际漫游和国际长途部分;抱怨运营商还在垄断,竞争不够;而国外人则抱怨开放条款过于苛刻,申请程序过于复杂,他们无所适从。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外资进入中国需要与中国的合作伙伴成立合资公司,即使开放的最高程度,外资比例不得超过百分之四十九。

而中国的运营商,已经过了资本投入高峰期,对外资需求并不强烈,况且中国本土市场已经足够大,运营商没有引入竞争者的动力。外资进入中国市场,寻找合资伙伴并非易事。

不过板子也不能光打在本土运营商身上,国外电信业的低迷,国外运营商不敢贸然投巨资进入中国市场,也是不争的事实。

与基础领域的冷清相比,在增值领域,外资们却潜龙过江,绕过政府审批程序,直接和中国市场面对面,可谓表面上冷,实际上热。

根据业务分类,互联网上几乎所有业务都属于增值电信业务。信息产业部的数据显示,目前只有五家外商投资电信企业获得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而在实际上,国际知名互联网公司都已经曲线进入了中国互联网,一是通过收购国内网站,共用牌照,二是借牌、租牌或买牌,三是通过合资的形式,许多公司审批未通过,但业务照常开展。

有分析人士担心,不规范的外资进入中国市场,使中国丧失了在商标、域名、品牌等方面的利益。

而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是否应调整现有政策的松紧宽严,使外资进入的标准稳定,过紧,外资必然绕过监管,或者望而却步;过松,则可能有害于本土市场。

据了解,有研究部门已经在进行调整开放条款的研究,使政策更具透明度和可操作性。对于审批中出现的新问题,中国已经调整了政策,允许外商投资电信企业中外资的比例低于百分之二十五,允许外资企业通过并购境内企业方式设立外商投资电信企业,也允许已成立的中外合资企业申请经营电信业务等。

电信业的对外开放已经惠及中国电信业的发展。入世五周年,不是开放的终点,而是开放的新契机。在电信业,3G时代即将启动,监管政策在WTO框架下做出微调,是开放所需,也是市场所需。(中新社记者 刘育英)

来源: 中新社

相关文章:
电信业走到十字路口 先发3G牌照还是先重组
MSN中国等五家外企获得增值电信业务许可证
3G牌照继续延迟不发 电信业重组传闻不绝于耳
中国未考虑重组电信业 有信心实现奥运3G服务
电信业入世五年吸引外资上千亿美元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