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黄菊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今晨在北京逝世 享年69岁 黄菊简历 -本周大盘下挫 700个股跌停 阶段调整展开 股市市值一周减少5% -未成年人保护法实施遭尴尬 实际操作难 新<破产法>细则待出台 -银监会发布《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指引》 全文 负责人答问  -无锡宣布恢复正常供水 市民6月份水费半价 水危机谁最该反思  -中国拟5年内建工资集体协商机制 广州指令性调控垄断企业工资  -36个大中城市肉价大幅大涨 民政部:确保低保家庭生活不受影响  -劳动保障部拟补8千亿养老保险空账 -商务部:外资并购仅占我实际使用外资金额2% 逾4成顺差源于虚报  -石油商业储备发端 中石化奏第一响 核电"十一五"将实现三大任务
我国迎战水资源短缺确保可持续发展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3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新华网合肥3月16日电(记者蔡敏 李来房)中国有句俗语:“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然而洪泽湖上终日行船捕鱼的渔民严凤霞却常常要靠买来的矿泉水解渴、煮饭。

在淮河水系最大的湖泊上生活了20余年的严凤霞感叹:“生活日渐艰难,污染越来越重,鱼越来越少,而喝水的开支却越来越大。”

事实上,自1994年启动淮河治污以来,中国政府已投入数百亿人民币,建成及在建重点治污工程300余个。然而,由于沿岸经济的快速发展及个别市县地方保护主义的影响,治污效果仍然不甚明显。和严凤霞一样,淮河沿岸一些城镇居民还在饮用“加糖或加盐才能下咽的自来水”。

淮河的现状正是中国面临水资源短缺与经济发展矛盾的一个缩影。在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中国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和水生态失衡的多重压力,治水的严峻形势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时代。 数据显示,中国人均淡水资源总量为2300立方米,列世界第121位,是全球13个人均水资源最贫乏的国家之一。

目前,中国600多个城市中,有400多个供水不足,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110个。即使是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长江沿线,也有26座城市严重缺水,形成“守在江边无水喝”的窘境。

面对前所未有的水资源危机,中国不得不迅速行动,奋力迎战,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来自水利部的数据说,“十五”期间全国水利建设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1949年-2000年全国水利固定资产投资的总量,新增供水能力270亿立方米,6700万农村人口告别饮水难。

4年前,中国启动了“南水北调”工程,计划用6到8年时间连接长江、淮河、黄河和海河四大水系,改变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状况。与此同时,实施了万家寨引黄、大伙房水库输水等区域调水工程。四川武都、云南麻栗坝、重庆鲤鱼塘、山西张峰等一批水源调蓄工程相继开工建设。在西南地区开展“泽渝”、“润滇”等重点水源工程建设,一些水库已经建成并开始发挥效益。

“十一五”规划草案中,“加强水资源管理”被列在《强化资源管理》一章的首位。水利部部长汪恕诚介绍说,“十一五”期间,中国水利工作将努力解决洪涝灾害、干旱缺水、水污染和水土流失等水问题,确保防洪安全、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同时,科学家们在科技治污、海水利用等领域不断取得科研进展。中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海水淡化装置已投入使用。

人们在对这些寄予很大期望的同时,还发动了一场全民参与的“节水运动”。

在城市,政府通过“阶梯水价”来限制奢侈用水的单位和个人;在乡村,农民抛弃了传统的“大水漫灌”方式,而代之以点浇、点灌;一些试点地区还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实施一项新的治水模式——水权转让,农民可以将节约下的水量指标卖给工业项目,最大限度地缓和工农业争水矛盾。

首都北京的节水运动已经取得明显成效,全市年平均节水1亿立方米,相当于1万个三口之家4年多的生活用水。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专家指出,治污比供水贵、供水比节水贵。所以建设节水型社会是解决中国水资源问题的根本出路。

不过,专家们也指出,人口众多、经济处于上升级的中国,克服水资源短缺仍面临人均资源有限、治污成本跟不上以及国民认识有待提高等多个问题,缓解“水危机”任重而道远。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西气东输首批气田建成 可供气30年80多城市受惠
"六一"儿童节关注2000万留守儿童:发展之路遭遇体制障碍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城市发展报告(2006年)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