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本山之路":"绿色二人转"避免衰亡

2010年08月27日16: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二人转 赵本山 绿色二人转 本山之路 文化态度 文化体制改革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观众是“裁判”

●真实的生活,是最能打动人的。

●二人转的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样法,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

●我总是充当徒弟们的“灭火器”。

解放周末:这么多年来,从春晚舞台上的“蔫哏”系列、“忽悠”三部曲,到电视剧《刘老根》系列、《马大帅》系列、《乡村爱情》系列,还有天天满座的“刘老根大舞台”,“本山制造”一直特别火,特别受观众欢迎。您觉得原因何在?

赵本山:过奖了。我觉得,真实的生活,是最能打动人的。我搞的这几部戏,地域特色都特别浓,戏里的生活状态那其实就是我的生活状态,是一种本真。我跟艺术圈里有的人、有的戏不一样,他们都是想像别人如何生活,都是小假人,漂漂亮亮的小假人。

解放周末:贴近生活,观众才会喜爱。

赵本山:是。二人转是大众的,是永远面向观众的。我相信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老百姓是表达的主体,群众是鉴赏艺术的最高裁判长。我常跟徒弟们说,不知道观众审美需求的变化,你就很难维持了。

赵本山很忙,但晚上只要一有空,他必定会出现在旗下的“刘老根大舞台”看演出。

作为辽宁省民间艺术团的团长,同时也是“刘老根大舞台”演员们的师傅,赵本山的“看”,不如说是一种“观察”。他时刻观察台下观众的反应,要是没有笑声、掌声,那一定是节目出了问题,一下台就得改,改不了就得撤。他的标准很严格:如果演员上台1分钟之内,观众没有快乐的反应,就得立马反思。

在走市场化的过程中,赵本山早就清楚,观众是文艺工作者的衣食父母。

除了“绿色二人转”之外,近年来,赵本山也对传统二人转进行了渐进式的改良。按照他的说法,二人转演出就像个“长得特别快的小伙子”,每天都在变,要是静止不动那就完了。演员应该主动从观众的反应中寻找东西,完善笑点和笑料。

如今的“刘老根大舞台”,一般一场演出两个半小时,共五码戏,每码25到30分钟。每码戏的内容包罗万象,杂技、绕口令、唱歌、模仿秀、魔术无所不能,“刘欢”、“刘德华”、“刀郎”、“印度舞娘”接连登场,最近流行什么就加进去什么,“老百姓爱看什么就肯定能在舞台上看到”。

这种改革,起初颇受争议。有人说,这种大杂烩不是正统的二人转,变了味。但他们也不得不承认,这不正宗的二人转却受到了观众的热烈欢迎。赵本山的二人转无论如何改良,有一点是必须坚持的,那就是“乐”。

二人转如此“能洋能土,能文能舞,能筋能骨,能龙能虎”,见什么能学什么,没有固定的格式。有专家分析道:什么叫文化,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样法。二人转的文化就是人类生活的一种样法,人们在做什么,它们就能演什么。“这始终是一种‘接地气’的文化,平民化,形式灵活,不断吸收不同艺术形式满足观众的需求。 ”

目前,在本山集团涉猎的影视剧、电视栏目等众多领域中,赵本山最重视的还是二人转舞台演出:“二人转的舞台没有限制,表演也很自由,只要愿意,走到台下和观众蹭上去交流都行。”这种与观众的沟通与互动,在赵本山看来,是舞台独有的优势,也是一个优秀演员必须保持的基本状态。

因此,他主张,演员不能离观众太远。因《刘老根》、《乡村爱情》等影视剧成名的二人转演员,一个个被他赶回到二人转舞台上,去和观众面对面交流,捕捉群众的需求:“我的徒弟们站在舞台上,都恨不得把命搭上让观众开心,这种精神是真实的。 ”

“你们都是靠老百姓给口饭吃,你们都是靠观众捧红的,别太拿自己当回事。”赵本山常常用这句话教导自己的徒弟,他最反感的就是演员出了名就摆出明星的架子。“没有老百姓喜欢你,不管你是艺术家还是艺术大师,这些称呼都是白扯,没人愿意看你,你最闹心。 ”他常常叮嘱徒弟,“火”到一定程度,必须“灭火”:“所以我总是充当徒弟们的‘灭火器’。 ”

“春晚”大平台

●明年“春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上。

●名人效应的辐射,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不差钱》让人们发现,赵本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解放周末:全国观众最早认识您是在“春晚”舞台上。您觉得“春晚”对本山传媒这几年的发展意味着什么?

赵本山:它起到了一个绝对的作用。“春晚”是百姓的最高信誉。当初我是一个个体,闯入了中央电视台,多年来在“春晚”打下了一个品牌,对我的事业影响很大。

虽然大家喜欢你,但“春晚”当然不可能缺了我一个人就过不了年了。我要是一年不上,第二年大家估计也适应了。我不在,大家还是吃饺子、看电视,有我没我都一样。

解放周末:每年到了一定时候,大家都会问,本山今年上“春晚”么?

赵本山:明年“春晚”,只要我还有一口气就上。只要组织需要,只要百姓需要,只要“春晚”需要,我就上。

上世纪80年代,赵本山以一出《摔三弦》红遍东北大地,其演出磁带布满了东三省的大街小巷。只可惜“入不了关”,辐射力有限。当时的赵本山,人生最大的目标就是上“春晚”。

作家王蒙曾说,央视代表的是主流文化、殿堂文化、经典文化,尤其是舆论导向的体现。而一年一度的“春晚”,则是一个兼有国家属性、民俗特性、创新文化和欢乐特征的独一无二的载体。虽然对其批评不绝,但它依然拥有最广的受众面和最高的信誉度,它在全国老百姓乃至全球华人心目中的地位无法撼动。

1990年,在经历过几番曲折后,赵本山终于带着小品《相亲》第一次登上“春晚”,大放异彩。随后,他的小品年年与观众准时相会,“白云黑土”系列、“忽悠”系列等均获得一致好评,其中的不少经典台词至今脍炙人口。

除了1994年,这20年来,赵本山从未缺席过央视“春晚”,在一次次给全国观众带来快乐的同时,也铸就了他的成功,成就了“小品王”的美誉。借助于“春晚”这个传播平台,“赵本山”三个字家喻户晓,形成了巨大的个人品牌价值,而这种名人效应的辐射,对本山集团的发展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2001年,赵本山第一次与央视合作,自导自演电视剧《刘老根》。通过“春晚”舞台而为人熟悉的范伟、高秀敏,一出现在片中就引起了观众的兴趣。《刘老根》获得了意料之外的成功,此后的《马大帅》、《乡村爱情》系列,继续大受欢迎。 2004年,在影视剧大获成功的基础上,第一家“刘老根大舞台”在沈阳挂牌成立。此后,凭借赵本山的号召力,几年内便迅速扩张,在沈阳、哈尔滨、天津、长春开设了8家连锁剧场。

2009年,小品《不差钱》在“春晚”上一炮而红,赵本山徒弟小沈阳“坐火箭上了天”。同年5月,就着“春晚”的热乎劲儿,赵本山正式将二人转这门东北艺术带进了京城,在北京前门开办了第9家“刘老根大舞台”。

据透露,在此之前,早有地方政府邀请他在北京开二人转剧场,但赵本山始终觉得时机不成熟。是《不差钱》的成功,让人们发现,原来赵本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还有一班个个身怀绝技的徒弟。最终,“春晚”成就了亿万观众对本山团队的认可,二人转“进京”的这一突破性进展,显然和“春晚”这个平台密不可分。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