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小沈阳以唐僧造型与观众见面。 中新社发 王志德 摄
东北人咋这有才呢?
当郭德纲的相声在北京剧场里收获爆棚笑声时,当周立波在上海用当地方言尽情展现海派文化时,当张艺谋们在院线挥霍口碑红利时,赵本山为首的东北二人转军团席卷大江南北、长城内外,箭头直指台湾,大有用二人转实现娱乐江山一统之势。
如今,来自东北的二人转演员在各地卫视的娱乐节目、电视台热播的电视剧、各种晚会乃至春节联欢晚会上给人们带去欢笑,一时风头无两。
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大部分时候,本土主流娱乐文化一直被舶来品所领导——主要来自日韩、欧美,港台的也有一部分。这是本土娱乐文化第一次获得明显的流行优势。在这个追求精神享受、快餐消费的时代,拔得文化生产头筹的人们来自黑土地。他们咋这有才呢?
首先要说明,今天的二人转已经不是1953年全国民间音乐舞蹈公演时初定名的二人转了。身为九大剧种之一,二人转根据现代审美趣味不断发展,从唱主说辅,到说主唱辅。
二人转得以兴盛有四大法宝:第一,乡土味浓,贴近底层。谁不关心自己人的喜怒哀乐?外国的、古代的文艺作品再好,也不如说咱身边人、身边事的作品有吸引力。
第二,兼容性强,适时更新。二人转从形成阶段就是“秧歌打底儿,莲花落镶边”,是闯关东的山东、河北、山西、河南等地百姓各自的曲艺形式加以糅合而成。如今更是什么好玩、什么流行都能往二人转这口锅里放,混搭之后别有风味,推陈出新不在话下。
第三,东北方言,华人通吃。东北话属于北方方言的亚方言区。语言学界认为,东北方言比河北方言更接近普通话。因此也便于华语圈接纳。东北话很少抽象词汇,多用具体形象描述事物,因此二人转的说辞浅显易懂。
第四,二人转的艺人、演员虽然普遍学历不高,初中文化就算高学历了,但是长时间在民众中演出,在生活中历练,脑子活、反应快,说学逗唱,样样精通。他们的表演没有学院派的程式化痕迹,基本上是取自生活,用之生活。所以他们除了演二人转,小品、电视剧、电影都手到擒来。
以上四点给二人转的兴盛提供了或然率,它是怎么转化为必然的呢?时势与英雄共同造成。
韩愈讲:“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现在能让老百姓看后轻轻松松、快快乐乐的文艺作品很少,尤其是贴近本土生活、情感的作品太少,不管是小说诗歌,还是影视曲艺,发展步伐都落后于时代需求。
郭德纲、周立波说的是市民生活,不同之处在于一个是北方京津市民,一个是南方上海市民。中国不只京津沪,文化的广阔需求仍然被忽视。本土制造的影视剧呢?翻拍、重拍、乱拍、瞎拍,很少有真实反映当下城乡生活的作品,能让人看后轻松愉悦的更少了,没人考虑沉默的大多数。而在经济社会紧张剧烈的转型期,人们正需要能放松心情的本土化作品。可以说,正因为本土其他艺术门类发展太慢,才突出了东北二人转。
1934年,“二人转”这个词最早出现在伪满洲国的《泰东日报》上。其演员代不乏人。经过几代优中选优之后,出了个赵本山,发轫自黑土,崛起于陇亩,扬名于天下,登泰山而小鲁。
赵本山很有商业头脑,他把二人转的形式、人员整体打包:上春晚,20年来贡献了最优秀的农村题材小品;拍电视,《刘老根》系列、《乡村爱情》系列,让东北农村生活给全国人带去一丝轻松;搞剧场,连锁的,全国布局二人转舞台,让大子味回荡在广袤的土地上……
这种立体式的冲击波,一下子占据了流行文化的主要阵地。能火多久暂且不论,走到这一步已实属不易。如果说,外来通俗文化的流行,体现了中国人对西方文明的羡慕和拥抱,而关东文化孕育出的二人转在全国流行开来,则说明我们虽然表面上越来越现代化了,但骨子里其实还是喜欢那种乡土味十足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