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产业的"本山之路":"绿色二人转"避免衰亡

2010年08月27日16:55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二人转 赵本山 绿色二人转 本山之路 文化态度 文化体制改革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市场在“领弦”

●市场和政府都是艺术工作者存在的命根。

●不能走“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属”那条老路。

●不懂的事,就别做。

解放周末:2007年,您参加全国“两会”,在和中央领导座谈时,说了一句话:“文艺由市场领弦。 ”在本山集团的发展中,市场意味着什么?

赵本山:二人转文化从三百年前开始就是市场的产物,我自己本来就是民间艺人,十几岁就唱,一直唱到今天,我本人就是从市场中走来的。到了现在,市场当然也不能忘。

我当时成立剧团,把它注册在省文化厅,但我们不想拿政府一分钱。我们自负盈亏,不靠政府养着,做得不好就自己往里投钱,这样自己就会有压力,就会努力。我们选了这么一条路,选择了这么一个最地道的民间二人转的方式来闯入市场。

解放周末:您怎么看待市场和政府的关系?

赵本山:其实市场和政府都是艺术工作者存在的命根。无论如何,就算你把市场做得再好,离开了政府这一端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做好,必须在心里有这个清醒的把握。

政府是希望让观众快乐的,但如果完全取悦于观众而忘记政治也是不行的,这当中有一个导向问题,要考虑分寸。把握好分寸,就是一种文化态度。我们希望拿出的作品政府喜欢,百姓也喜欢,这两者其实并不矛盾。大前提是要把握住一条,要在讲政治的环境下生产艺术。不可能脱开一切,只面对观众,观众想听啥我就说啥,这是不对的,导向不对。

有人说,赵本山当初搞“本山杯”二人转大赛,是因为他看到了二人转能挣钱。崔凯说:“其实不是。他当时的出发点就是回报母体艺术,没想到这么远。 ”

然而,也正是在对二人转的拯救过程中,赵本山发现,走市场化道路不仅能让二人转存活下来,还将二人转推向更广阔的天地。于是,他开始寻求超越与突破。

2003年4月,赵本山以二人转大赛招至麾下的几十名优秀二人转演员为班底,成立了辽宁省民间艺术团。随后,他掏钱租下“沈阳中街大舞台”,借电视剧《刘老根》的轰动效应,高举“绿色二人转”旗帜,办起了“刘老根大舞台”,由此开始了他的悉心经营。

作为最早试水的民营艺术团,辽宁省民间艺术团是文化部第一批挂牌的“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之一。虽然从成立之初便直属于辽宁省文化厅,但艺术团走的是产业化道路。

剧团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大力支持。曾经有领导表示,愿意在建团初期给予一些资金上的支持。但赵本山拒绝了——他下定决心要办一个真正市场化、有活力的艺术团。他对崔凯说:“我们不靠政府给点小钱过日子,要靠市场求生存求发展。 ”

过去,不少文化单位办成了政府的附属物、政府的文工团。人们戏称“政府是投资主体,领导是基本观众,得奖是主要目的,仓库是最终归属”。赵本山说,“我们不能走这条老路。 ”辽宁省民间剧团作为一个独立法人,诞生之初就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最直接的一个例证就是:演出从不赠票。即使政府官员来也得买票,赵本山的朋友来,也由他自掏腰包请客。

面向市场,活力倍增。有数据显示,如今的国有国家级院团平均每年演出100场左右,收入2000万元左右。而本山传媒的演员300多人,2007年演出就达1990场,收入5800万元,每年起码拍两部电视连续剧,超过了任何一家国家级院团。

面向市场,认清优势。本山集团最初以演出二人转、拍摄农村剧起家,在赢得了一次次市场好评后,2005年赵本山尝试入主辽足。然而,一连串遭遇让他迅速认清了自己:“我们必须做自己熟悉的事,在行的事。 ”

2009年,本山传媒投拍历史题材的《关东大先生》,原本踌躇满志,但市场却给他亮起了黄灯。这让赵本山认识到自己在艺术创作领域也并非样样精通: “二人转我懂,拍个农村戏我懂,讲个快乐的故事我懂,其他我不懂,不懂就别做。 ”他很快调整策略,重新回到擅长的农村题材上。

由市场“领弦”,虽然有风风雨雨,但方向正确,路子走对,必然收获颇丰。以2008年为例,本山传媒集团旗下的辽宁省民间艺术团的演出收入达9660万元,向国家上缴利税1752万元。如今,到沈阳刘老根大舞台乐呵呵地看一场二人转,已经成了绝大多数外地游客毫不犹豫的选择。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解放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