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外国语学社旧址
1920年9月,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创办了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外国语学社,设于法租界霞飞路渔阳里(今淮海中路567弄)6号。该校由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杨明斋负责,俞秀松(同时兼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后成为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临时中央执行委员会书记)担任秘书。上海《民国日报》头版曾登载《外国语学社招生广告》:“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除星期日外每班每日授课一小时,文法课本由华人教授,读音会话由外国人教授,除英文外各班皆从初步教起。每人选习一班者月纳学费银二元。日内即行开课,名额无多,有志学习外国语者请速向法界霞飞路新渔阳里6号本社报名。”其实,这只是以公开办学形式作为掩护,学员主要由相关人士和团体推荐。
同年10月,刘少奇通过长沙船山学社社长贺民范介绍,初次抵达申城,进入外国语学社。湖南籍的任弼时、萧劲光等,也很快前来参加学习。曹靖华的《关于上海外国语学社》回忆说:“我们在上海外国语学社学习,地点是渔阳里6号。我同刘少奇、任弼时、萧劲光、蒋光慈(那时叫蒋侠僧)、王一飞等都是同班同学。那时,我们几十人在一个大教室上课。课外分成三个小组,即安徽、湖南、浙江等。刘少奇、任弼时等是湖南的,王一飞是浙江的。我是河南的,只我一个,不能成组,所以编入安徽小组。”这里的学员少时为二三十人,多时达五六十人,其中出现了不少优秀人才。
外国语学社的校舍,系一幢两楼两底的典型石库门房屋。刘少奇入学后,就知道该建筑物虽然外观平凡,其实很不寻常:在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正式成立前夕,经共产国际代表魏金斯基即吴廷康的筹划,这里便办起了由杨明斋主持的华俄通讯社(也称中俄通讯社),随即向上海《民国日报》等供稿;没隔多久,此处又被作为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机关,团章规定“正式团中央机关未组成时,以上海团机关代替中央职权”。当时,楼上为办公室和宿舍,楼下设了教室。许之桢的《关于渔阳里6号的活动情况》言及:“刘少奇、柯庆施住在楼上厢房。住在那里的人有的睡棕绷床,有的睡板床,也有的就睡地铺,帐子是不用的。楼上客堂也有铺位。刘少奇也在别的地方住过,有时与萧劲光住在一起。俞秀松、李启汉住在楼上厢房亭子间,并放有油印机。杨明斋住在楼上灶披亭子间,是华俄通讯社办公的地方,放有写字台一只,楼下中厢房是吃饭的地方。”随着人数的增加,原有宿舍越来越拥挤,刘少奇主动与部分学员在附近另觅住处。他们每人一个月的生活费仅五元六角,经常五人包四人的饭分着吃,省下一份饭钱用于买书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