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冒险打开沉箱
半潜驳将沉箱运送到海上码头后,由于半潜驳已经安装了与码头轨道相连接的装置,沉箱不需再次起吊,就能送上为其专门准备的气囊轨道之上。随后,通过气囊的滚动,沉箱就进入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的水晶宫。
省水下考古所魏峻博士告诉记者,在沉箱进入水晶宫后,大约需要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做防水处理,而往水晶宫里面注满水,预计要等到明年1月。
“水晶宫这么久时间不注水,沉箱里的‘南海I号’和淤泥不会变干而导致损坏么?”对记者提出的问题,魏峻说,之所以现在要安插保泥板,就是为了保住里面的泥沙和水分。因此,只要运到水晶宫后沉箱里的水分不流失,就不需要立即将水晶宫灌满水,因为水气蒸发毕竟有限。“但我们也准备了保湿的措施。”
那“南海I号”何时能让世人看到真面目呢?“估计需要很久,沉箱可能要在进宫的5年后再打开,因为我们不能冒一打开沉箱‘南海I号’就散架的风险。”魏峻说,最稳妥的方法就是让沉箱一直装着它,直到今后找到能确保打开后它不受损的方法,而且这一系列保护的方法需要通过国家文物局的批准。
魏峻说,目前国外在处理此类文物时,通常使用一些化学制剂来置换出水分,并保持淤泥和文物的固定,防止一打开沉箱时文物瞬间被破坏。
出水瓷器须防釉面龟裂
与埋藏在土地之中的文物相比,“南海I号”目前出水的瓷器即俗称的“海瓷”有着保存更为完整、釉面更为光鲜的特点。然而,在“南海I号”早期出水的一些瓷器里,却有小部分在出水后出现了釉面龟裂的现象。
对此,考古人员介绍,由于长期沉没海底,瓷器的釉面布满了盐分,一旦晒干前盐分稀释不够,就会出现釉面龟裂的现象。
为此,目前对“南海I号”新出水的瓷器,有关方面都将其储存在含有一定盐分的水中,并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减少水中盐分的含量,以达到为瓷器表面去盐的目的。
魏峻介绍说,在日本,瓷器这样在盐水中保藏的时间大约需要2年,然后才能真正晾干,而中国目前也在摸索阶段。对“南海I号”船体本身及瓷器的保藏,有赖于目前在中山大学进行的“南海I号”水环境研究的进展。据其透露,在明年1月水晶宫注水之前,中大对“南海I号”沉没点水环境的研究将能结束。
魏峻告诉记者,在打捞进行完最关键的穿底梁后,文化部门的主要工作方向将由文物打捞转向文物保护。这对“南海I号”来说,是今后将持续很多年的大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