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新人类发展指数的国际追赶
首先,100个发展中国家的排名变化。在1980~2007年期间,排名上升的国家有52个,排名不变的国家有0个,排名下降的国家有48个。
其次,100个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速度。在1980~2007年期间,新人类发展指数的年均增长率超过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国家有6个,超过世界平均的国家有28个,负增长的国家有30个。
其三,100个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差距。2007年与1980年相比,100个发展中国家的新人类发展指数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差距都扩大了。
其四,国际地位的变化。在1990~2007年期间,大约10%的发达国家降级成中等发达国家,大约有6%的中等发达国家晋级发达国家,17%的初等发达国家晋级成中等发达国家,大约3%的欠发达国家晋级成初等发达国家(表4-12)。
表4-12 新人类发展指数的国际地位的转移概率(马尔可夫链分析)
1990年
|
2007年国家分组和国家个数
|
17年的转移概率(%)
|
分组
|
国家个数
|
发达国家
|
中等发达国家
|
初等发达国家
|
欠发达国家
|
发达国家
|
中等发达国家
|
初等发达国家
|
欠发达国家
|
合计
|
发达国家
|
20
|
18
|
2
|
0
|
0
|
90
|
10
|
0
|
0
|
100
|
中等发达国家
|
49
|
3
|
38
|
7
|
1
|
6
|
78
|
14
|
2
|
100
|
初等发达国家
|
24
|
0
|
4
|
12
|
8
|
0
|
17
|
50
|
33
|
100
|
欠发达国家
|
38
|
0
|
0
|
1
|
37
|
0
|
0
|
3
|
97
|
100
|
注:国家分组方法同表4-13。
6、新人类发展指数的国际结构
2007年,根据新人类发展指数的大小,可以把国家分成四组。其中,发达国家有21个,约占国家样本数的16%;中等发达国家有44个,约占34%;初等发达国家有20个,约占15%;欠发达国家有46个,约占35%(表4-13)。
表4-13 新人类发展指数的国际结构
国家分组
|
国家个数
|
国家比例(%)
|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7年
|
1980年
|
1990年
|
2000年
|
2007年
|
发达国家
|
24
|
20
|
19
|
21
|
18
|
15
|
15
|
16
|
中等发达国家
|
45
|
49
|
48
|
44
|
34
|
37
|
37
|
34
|
初等发达国家
|
26
|
24
|
21
|
20
|
20
|
18
|
16
|
15
|
欠发达国家
|
36
|
38
|
43
|
46
|
27
|
29
|
33
|
35
|
注:国家分组的方法:发达国家,新人类发展指数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90%;中等发达国家,指数高于世界平均值但低于发达国家;初等发达国家,指数高于欠发达国家但低于世界平均值;欠发达国家,指数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30%;1990年发达国家指数高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80%,1980年和1990年欠发达国家指数低于高收入国家平均值的35%。国家比例的加和不等于100,是由于四舍五入的原因。(摘自: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 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 何传启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