迟福林:十二五期间将具有结构性改革鲜明特征

2010年10月19日09:47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迟福林 十二五 结构性改革 结构性 改革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新华网海南频道10月18日电(记者周正平)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18日下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评价说,当前我国正处于重大历史转折时期,18日闭幕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对我国未来的发展方式、发展路径、发展目标进行了战略性规划和部署,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他说,目前,社会上对是否坚持改革、坚持对外开放存在着一些不同看法和意见,五中全会提出坚持深化改革、继续扩大对外开放,消除了人们的疑虑,统一了人们的思想。

迟福林回顾说,十一五期间,我国在国内外政治、经济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下,继续保持较快速度的经济增长,这与改革在关键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和进展具有直接的关系。

他认为,十一五期间,我国在改善民生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建立了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通过促进城镇化发展、改革农民户籍制度、推进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在城乡一体化建设上也取得了长足进展;围绕着大部门制度建设,在行政体制改革上取得一定的突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资源要素的价格形成机制更加合理,促进了市场经济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迟福林分析说,五中全会确定了以转变发展方式作为十二五改革开放的主线。从国际环境看,国际金融危机引起全球市场格局、经济格局重大变化,全球气候变化也对各国转变发展模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必须积极主动应对外部发展环境的变化,寻求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目前,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发展目标已由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向满足国民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转变,已由追求经济总量增长向追求国民收入公平增长转变,由追求国家发展优先向追求民富优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也由投资导向型向消费主导转变。必须深入改革,建立适应发展方式转型的体制机制。

迟福林认为,五中全会进一步明确了转变发展方式的战略目标,对“十二五”改革提出新的现实需求。

当前,发展方式转变滞后,主要是体制机制问题。资源环境问题与某些市场化改革的滞后直接相关;消费不足的问题既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也同公共服务体制不健全相关;地方政府追求短期内GDP总量的增长与行政管理体制、财税体制改革滞后直接相关。

发展方式转型依赖改革的新突破。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有赖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突破,适应社会公共需求转型有赖于社会体制改革的新突破,推进政府转型有赖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突破。

“十二五”时期改革具有结构性改革的鲜明特征,需要按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统筹新阶段的改革,把改革决策与宏观政策决策有机结合,统筹考虑。

因此,“十二五”应以发展方式转型为改革主线,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和行政体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制,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形成有利于扩大内需、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制度;为推动和实现发展方式转型的重大突破和重要进展提供活力、动力和合力,为我国实现科学发展和到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他最后表示,政府转型决定“十二五”改革全局。概括地说:解决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关键在于实现经济运行机制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变;解决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的矛盾,关键在于强化政府在完善收入分配体制中的基本责任;解决基本公共产品短缺的矛盾,关键在于确立政府在公共产品供给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解决公共治理建设滞后的矛盾,关键在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与改革。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