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传统思维谋划广东“十二五”规划

2010年10月18日10:41 |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n | 给编辑写信 字号:T|T
关键词: 广东 “十二五” 规划 “十二五”规划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特大型城市对周边区域的集聚、吸附效应远远大于辐射、带动效应,如果政府在规划时不充分作前瞻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考量,忽视或放任问题的堆积,必将导致积重难返。


    “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广东“十二五”规划选择什么路、怎么走,不仅会影响全省经济发展的中短期进程,更会影响下一个30年的发展。因此,我省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需要突破传统思维模式,站在一个旧30年发展的积淀和一个新30年发展的起点上,以承上启下、继往开来的时代精神和勇气,以更加开阔的视野、长远的眼光、全新的思维,统筹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等方面于一体,坚定地走均衡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之路。

    坚持长远布局、战略规划和先行先试,统筹城市化进程、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

    一段时间以来,“逃离北上广”是一个引起社会激烈争议的话题。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北京、上海、广州的人口集聚度高、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竞争压力大、生活成本高等。其中虽不乏偏激的成分,但也确有一些道理。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由于多种原因,对周边区域的集聚、吸附效应远远大于辐射、带动效应,如果政府在规划时不充分作前瞻性、全局性、长远性的考量,忽视或放任问题的堆积,必将导致积重难返。

    我省可先于国家统一战略布局规划前先行先试,考虑将城市化进程、主体功能区建设和政府职能转变结合在一起,统筹谋划、系统布局,试点将集中在同一个城市的一级政府行政管理权限进行辖区内分散布局、多点设置、科学定位,在此过程中充分考虑和体现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四类主体功能区的严格区分。比如省级政府职能部门可不再集中于广州,而是有针对性地向珠三角、粤北和东西两翼散开布点,可将农林水等部门设于河源、韶关、湛江,国土环境交通等部门设于肇庆、云浮、清远,外贸科技人保等部门设于东莞、佛山、中山,以此类推。

    在当今交通运输快捷化(高铁、航空、高速公路等)、数据传递信息化(网络、电话、传真等)、办公自动化(无纸办公、数字化传输等)的时代条件下,省级政府业务主管部门分散设置不仅不会弱化政府公共管理效果,甚至在某种程度上会得到加强。就如同一条“五爪金龙”,原来的五个爪集中于一地,现在分散在全省范围,将管理的触角延伸,辐射面将更广,控制力一定会更强。而且最大的好处是,将城市化、工业化加速发展过程中大量人口涌向少数大城市的单一目标趋势进行微调,合理、有序地引导向更多的目标城市集聚,同时因为在分散设置省级政府部门时就考虑了主体功能区的建设规划,从而各个类别的主体功能区建设也会由此得以强化,以聚集和带动城市化的发展进程。

    建立健全与经济大省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我省是经济大省,2009年GDP已近4万亿元,“十二五”的GDP目标初定为6.5万亿元。但与经济大省地位不相称的是,我省金融发展中的诸多问题和劣势一直如影随形,如金融产业贡献度较低、金融机构竞争力不强、金融结构局部失衡、金融人才队伍建设滞后等。要对金融发展中的短板和制约因素给予足够的重视,在“十二五”规划中逐步解决,重点是要扬长避短,建立健全与广东经济大省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金融体系是一个经济体中资金流动的基本框架,是资金流动的工具(金融资产)、市场参与者(中介机构)和交易方式(市场)等各金融要素构成的综合体,包括金融调控体系、金融组织体系、金融监管体系、金融市场体系、金融环境体系等方面。在建立健全金融体系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广东现有的金融大省优势,如存贷款总量、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与从业人员数量均居全国首位,广州区域金融中心初具雏形,深圳多层次资本市场初具规模等。主要措施:一是充分利用《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赋予的金融改革先行先试权,全面推进珠三角金融综合改革实验区建设,以金融体制机制创新促进银行业、证券期货业、保险业、担保业、信托业和风险投资业等金融业加快发展;二是进一步完善金融产业政策,引进和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金融总部企业,支持有条件的地方金融机构通过跨行业并购等方式组建金融控股集团,做大做强;三是重视利用资本市场,大力推进企业上市工作,提高直接融资总量和比例,减少企业对传统银行金融机构的依赖;四是统筹区域和城乡金融发展,加快推进珠三角金融一体化,提升粤东西北地区金融服务水平,优化金融产业结构;五是加大金融市场监管力度,防止境外热钱逐利炒作国内市场,打击地下钱庄,堵塞资金非法外流通道,着力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促进和推动加工贸易出口向一般贸易出口转型

    在改革开放30年的发展进程中,我国加工贸易出口作为一个过渡性、重要的发展方式,在就业、资金、技术、管理等多个方面都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工贸易出口愈发显现出诸多弊端。在面临国际市场需求萎缩、国际贸易摩擦不断升级、周边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比拼低成本劳动力和高资源消耗的情况下,应该考虑对加工贸易出口和一般贸易出口的结构、比重、规模、财税、金融等多方面作深入的政策研究,以促进和推动加工贸易出口向一般贸易出口转型,提升其产品竞争力和企业创新发展优势。通过一系列措施引导、培育和激励企业自主创新、自发投入、自觉转型,促进企业研发和掌握高新核心技术,缔造生存和壮大于国际市场中的民族品牌,不断提升产业结构附加值,提升全省经济发展后劲和质量。

    探索和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人才激励及评价机制

    我省正在努力建设文化强省,积极营造一个人才成长的环境,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如何进一步以更加开放的心态、改革的精神,围绕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施行更多有效措施,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探索。当前,亟需进一步解放思想、先行先试、改革创新,重点在人才激励及评价机制方面补齐补强。一要拓宽评价范围。打破计划经济时代人才归部门所有的陋习,突破所有制、职业、地域等限制,面向全社会受理评审。二是资格评审由“政府主导”逐步向“民间中介机构操作”过渡。政府要扶上马、送一程,等相关做法完善后,再交由某一对应领域的民间中介机构去认可、评定。三是要创新评价手段。根据不同类型、不同岗位、不同层次专业技术人员的特点,采用多种方式,真正评出水平、评出能力。

    作者系财政部驻广东省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党组书记、监察专员

    江龙

返回顶部文章来源: 南方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