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每月谈: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 推进农业现代化

发布时间: 2015-03-18 10:14:25  |  来源: 中国网·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农业现代化 适度规模经营 webcast 图片 htm cn created 文字内容 1_0101_desc 大图

郑新立:

谢谢梅兴保同志,讲了南方水田地区如何发展规模经营和遇到的问题。他讲到两个问题,一个是水稻的机械化的瓶颈是插秧,插秧有好多浮苗,就是插不进去,得补插,说明插秧机还不过关,媒体可以呼吁一下农业机械要生产改进插秧机,这个机械化环节要是完全过关以后,南方水田规模化经营都比较顺利了。

前年,我们跟梅兴保同志一起到岳阳市华容县调研。我们看了一个村,这个村有300亩地,原来一家一户种,大概一亩的纯收入就是四五百块钱,现在村的党支部书记把地全部转高了,党支部书记变成全村人的佃户,一亩地给700块钱,比自己种的纯收入一亩地一年还高200块钱。然后他购置了一个大棚育秧机,可以提前半个月插秧,亩产能提高5%-10%。这样搞了以后,把全村的劳动力都解放了,原来都在家里种那点地,收入很低,现在让支部书记一个人种,就可以出去打工了,就地打工一个短工一天是七百块钱,现在一天是一百块钱了。如果两口子出去到城里打工,一年的收入能到七万块钱,一家的十亩地转包出去,一年的转包收入是7千块钱,这样家庭年收入就由原来的一年一两万,一下子上升到七万到八万,这就接近或超过城镇居民的收入,所以一下就富起来了。水稻单产提高了,党支部书记一个人种了300亩水田,他一年的收入至少几十万,他也富起来了,所以实现了双赢。我们看了这个典型,觉得很有启发。

下边请王永苏同志来介绍一下河南的规模经营情况。

2015-03-18 10:37:22

王永苏:

感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给我这次学习的机会。根据安排,我简要介绍一下河南发展农业适度经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思路、做法、成效以及曾遇到的问题,最后再提几点补充性的建议,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

2015-03-18 10:39:16

王永苏:

第一,河南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情况。大家都知道河南是一个农业大省,户籍人口超过1亿,2003年是1亿零6百万,有城市户籍的是23%左右,2014年底常住人口的城镇化率是45.2%,这两个数差异很大,这是一个人口的概念。再一个是河南是农业大省,耕地面积是1.2亿亩,这是2009年普查的数字,其中1亿亩是基本农田,河南绝大部分都是基本农田,没有任何自主权。农产品产量居全国前列,过去都是第一,现在是第二。河南的粮食产量占全国的十分之一,小麦产量占全国的四分之一还强,小麦这个问题上,河南减产,全国紧张。所以说,中央领导、国务院领导对河南的粮食生产十分关注。公开讲话就是河南要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所以粮食不能少是河南书记、省长的政治红线,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政治问题,河南的粮食要是少了就遭批评。

由于人多地少,粮食生产任务重,河南的人均耕地只有1.2亩,一户的耕地就是5、6亩、7、8亩,根据人口不一样,就是几亩地。粮食生产的收益递减十分严重,那几亩地只要是种粮食想发财,别想,做梦可以。为什么呢?就是上300斤化肥,收益递减谁也没有办法,一亩地能有几百块钱就不错了,不算劳动力,一年弄一千块钱就上天了,还得是好天,要是浇几水赔得多。所以农民要靠粮食增收十分困难,要种几百亩当然可以,要是种几亩累死你也发不了,这是粮食的情况。靠经济作物行不行呢?一亩园十亩田,靠养殖业行不行?少数可以,多数一搞种啥啥多,养啥啥赔,这些年屡屡出现。只要这户种菜发展了,其他一跟进,第二年保证多,一多就便宜,一便宜就赔本。比如这年养猪发财了,大家一跟进,第二年肯定猪多,住多猪肉便宜,饲料上去了,这种情况屡次出现。

2015-03-18 10:39:33

王永苏:

那在农村搞服务业可不可以?个别典型可以,但面上推广不行,什么意思?城市郊区本质上是城市,个别的典型可以,一般农村不行。先进典型的普适性不够,有特殊任务,特殊的背景。纳入短缺经济,只要弄来原材料就可以,都能赚钱,这种模式现在再推广根本不行。我讲的意思是,一般农村的农民人均一亩多地,要想在农村发财没戏。等于说农民在农村就地想发财,我说的是一般农村,不是说特例,那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无解的方程。农民自己现在趟出来一条路,就是外出务工。河南现在2700万农民外出务工,出去挣钱最少是不赔的,工资不给但是我吃饱了,家里的粮食省下来了,所以趟出来这样一个路子。河南省委省政府应该说是外出务工是使农民增收,柳暗花明又一村。所以河南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积极鼓励、引导、帮助农民外出务工,所以郭庚贸书记提出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教育和住房拉动,社会保障、权益保障、公共服务保障,三个保障,这就是河南的思路。

产业为基,就是出去打工的有产业,要有就业岗位,就业为本,有活干才能出去,所以产业为基,就业为本。教育牵动、住房牵动,农民进城了,小孩上学、住房这两条是个大事,权益保障,农村人走了,但农村的权益不能弄少了,他还要回来,所以要保证权益。竞争,公共服务保障,社会保障,这是河南这几年的路数。规划产业集聚区,促进产业集聚,推进城镇,促进人口集中,为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提供就业岗位,帮助他们向城镇转移。同时规划建设粮食生产核心区,实施粮食生产百千万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促进耕地向留在农村的种田大户流转,发展家庭农场,扶持农业生产合作社,推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逐步走出了一条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这个路子的核心就是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基础上推进农业规模化。以农业规模化为基础,推进农业现代化,最终实现富民强省与粮食安全双赢,这就是河南这些年走的路子。这是一个大系统思想,不是农业就农业,而是整个三化协调,城乡统筹。

2015-03-18 10:50:29

王永苏:

在这个大路子下,农业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农业的四大工程,第一个工程是高级别推进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农业大县、粮食大县做高标准粮田示范,打造示范工程,高标准粮田,规模化的。河南到2014年底已经建设万亩方45个,千亩方73个,百亩方66个,就是永久性、高标准粮田。再一个工程是大力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农业产业化集群,比如说养猪的集群、养羊的集群、养鸭的集群,基地饲料供应、加工、养殖、销售整个集中起来,一群一群的搞集群工程,全省规划了457个集群,集中给予支持。现在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400家,升级上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820家。到2014年底,集群的年销售收入8318亿元。再一个工程是都市生态农业工程。还有是三山一滩,群众扶贫工程。三山是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一区一滩是黄河滩区。群众扶贫工程就是让太行山、伏牛山山区的人、黄河滩区的人出来,和城市化结合,到城市打工,叫他爹和他娘搬到他孩子住的那个地方,给解决住房和小孩上学问题,把扶贫开发救地救他转变成迁出来救他,跟城市化结合。像黄河滩区,迁出来之后引进工厂企业去哪儿搞大规模的经营,农民出来给农民租金,所以河南的成效还是很明显的。特别是在粮食这个问题上,全省规划建设6000万亩的高标准粮田,总共规划6000万亩永久性、高标准的粮田,效果不错。2014年一年就新建设高标准粮田952万亩,河南粮食总产2014年是1154亿斤,增产11.72亿斤,实现11连增。新型农业经营土地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合作社9.2万家,家庭农场1.2万家,规模种植大户3.9万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6500家,国家级的60家,16家在境内外上市,农业产业化集群现在已经有139个大集群,2014年这一年又新增25个产业化集群。所以整个农业的规模化推进还是比较好的,跟工业化、城镇化有机结合推进,效果不错。

现在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全省是3393万亩,占34%,就是占农村承包耕地面积的34%,这其中65.4%用于粮食生产。前一段国务院督查组到河南督查,看到有些工厂企业搞养羊和经济作物提出了批评,意思是都要种粮食,我们在流转的大户60%多还是种粮食,并不是说都不种粮食了。所以3393万亩中2200万亩用于种粮食,这其中50亩以上的规模经营总面积达到1574万亩,粮食规模经营面积1024万亩,所以整个农业的规模化,通过规模化推进现代化,成效还是比较明显的,因为大工商企业、大户还是比分散的小户抗风险能力强,这是大致的情况。

2015-03-18 10:59:55

王永苏:

存在的问题有:第一,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产权改革还是相对滞后,集体的产权没有明确到成员个人,增加了农民进城的机会成本,不利于土地流转和农业规模化。举个例子,比如说南街村,名气很大,这个村号称共产主义小社区,住房不要钱,家具不要钱,家电不要钱,全是不要钱,可是一条,只要离开南街村什么也没有。比说一个农民孩子在北京工作,大学毕业留在北京了,他父亲要是来北京了,就什么都没有了,所以能不走尽量不走,在这儿都有免费的一套。你要是搞成股份制改革以后,什么都要钱,产权明确到个人就可以变现,我走了可以卖掉,钱拿走,所以农村的产权模糊,改革滞后制约农民向城镇转移,这个很普遍,包括刚才讲过的土地问题。

第二,城乡二元体制改革滞后,市场机制在城乡资源配置上不能发挥决定性作用,城镇化水平低,质量差。我们现在城镇化率45.2%,但实际上有户籍的城镇化率只有23%,就是说2700万人在城乡之间来回流动,进城挣钱,回家花钱,挣点钱都砸到房子上了,现在农村基本上都是二层小楼。因为农村有一个习惯,占上那个地有面子,但是盖了又不住,50%都是空巢,都进城打工去了,家里没有人,要么有个老头老太太在那儿着看着,要么常年锁着,只有过年回来,清明回来,或者是红白事回来,平常不回来。这么多的两层小楼,到了农村一看,这要是在城市里多带劲,其实是浪费。农村的金融,存款有来源,花钱没项目。2700万人出去打工,谁一年不弄个几万块钱?都存他家里的信用社里了,但是项目没地方投,投什么什么多,没项目,投工业,农村远离城市没有支撑,搞不好,投资无项目,存款有来源,现在规定必须得花到农村,70%花到农村,所以现在农村的资金利用率是很低的。

2015-03-18 11:10:30

王永苏:

城市的投资严重不足,比如城市一下雨就进城看海,因为建设投资不足,地下管道很细。学校紧张,投资效率低下。城市的学校紧张,基础设施紧张,立交桥少,地铁少。新农村建设的前瞻性不强,投资低效浪费。举个例子,过去我在一个地区计划委员会工作,给农村建了大量的户用沼气,就是政府给你拿800,你拿1200,给你家弄一个户用沼气,用了秸秆、人粪尿、牛粪尿,洗澡、做饭就可以。用了很多年了,现在多数都不用了,因为当年农作社的时候都是大户,七八口,人粪尿多,家里还喂有牛、猪,猪粪尿、人粪尿加到一起,再弄点秸秆,劳动力也不要钱,那时候都用,现在也不养牛了,也不养猪了,劳动力都进城了,就剩下老头、老太太了,人粪尿、牛粪尿、猪粪尿都少了,都没有了,利用沼气还得买粪。再就是用劳动力装进去取出来要十块,用这个还不如出去打工挣钱给老头、老太太买液化气,这样还安全。所以现在情况变了,有些投资造成浪费。

现在很多学校过去村村改造,现在都没有学生了,就造成了浪费。有的都跟着爹出去了,到乡镇、城里上学。现在城镇周边要划永久性的基本农田,这一划给城市周边永久性基本粮田给弄了一个铁箍子,所以城市要扩规模,往外扩。这会影响城镇化质量,从根本上会制约农民向城镇转移,制约农业规模化。河南的农业规模是什么概念?农业的规模化是靠城镇化,是靠工业化,提供就业岗位叫农民进城,发财了,挣钱多了,家里的地保障作用下降,就转让了,转给留下来的农户。进城打工是转让耕地的前提条件,现在城镇化不让他发展了,就没有就业岗位了,这样农民就不能进城了,不能进城地也就不让了,这也是一个问题,怎么让永久性基本农田的划定不要制约工业化、城镇化。

2015-03-18 11:13:37

王永苏:

由于长期的以村为本的发展观导致非农产业过于分散,产业集中度不高,制约转型升级。现在经济形势很不好,转型升级结构调整很难。分析的原因就是多年来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搞工业化,搞城镇化,导致工业、服务业、二三产业都很分散,都分散在村里,没有规模、不集中、不集聚,所以升级很难。这也是一个大问题。户籍制度改革之后,农民没有迁徙自主权,大城市、超大城市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比如说河南就业率最多的城市是郑州、洛阳。郑州是大城市,服务业发展的最有力,可是只有郑州控制户口,要想转郑州户口要打分,也学北、上、广进行控制,哪个地方最利于农民就业哪个地方控制,这也是一个问题。超大城市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城市越大越控制,城市越小越没有就业岗位,这是一个矛盾。

农业大户本身租金负担重。农业大户得租农民的地,租一亩地,赖地600,好地1200,平均1000左右,交了租金的负担成本很高,要是风调雨顺一亩地赚200块钱,如果遇到旱情就赔得多了,农业保险也跟不上,保那点险抵不上收益,这是一个大问题。还有地块分散,我有一个亲戚弄了200亩地,东南西北各地方都有,哪个都跑,比较分散,最后干脆不跑了,因为一旱就跑着浇,一浇就赔钱,半夜不能睡觉去抢井,很麻烦。玉米机械化水平低,小麦都没问题了,现在基本都机械化,只有玉米的机械化水平低,这需要改进,农民不愿意用玉米机收,一亩地六七十块钱,收收粉碎粉碎,地里撒了一片。

2015-03-18 11:15:57

王永苏:

思想观念落后,小农意识根深蒂固,以村为本的发展观缺乏经历。前一段时间我陪郑主任在河南搞调研,河南为什么崛起不起来,就是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没有打开,观念落后。几千年的小农意识,农本思想,村本思想,要搞工业化在村里搞,城镇化在村里搞,什么都在村里弄,以村为本发展。居住方式要符合生产方式这个观念立不起来,几千年来都是传统农业,传统农业就是下地种地,所以居住就在分散的村庄,不然离地远,要是集中规模跑十来里地去了,还没到地方了又该回来了,不利于种地,农耕时代必须小规模分散居住,便于种地。

现在工商业时代,必须在城镇化居住,规模大服务业才能发展,工业才能升级。现在工商业比例上来了,但是居住模式没有改变,还是在村里弄,总是想让生产方式服从居住方式,而不是让居住方式服从生产方式,这个思想没有转过来。河南这个地方十几年来,平均每年减少100个行政村,这是民政上的统计数,全国基本上一年7700个行政村消失,行政村越来越少,自然村就更多了,河南在过去一年是90多个,近几年是一百零几个,新农村在减少,对大趋势认识不够,对农民向城市转移的必要性、重要性认识不足。再一个是少数靠发展非农产业在农村发展起来的先进典型的普适性缺乏清醒的认识。一宣传光说好,但是都不去研究推广它,推了这些年就是没有几个学会的。再推广这种模式还是要谨慎的研究。

2015-03-18 11:19:36

王永苏:

对于推进农业规模化经营的几点建议,要放在三化协调、城乡统筹的大系统中来认识、来谋划,就是农业规模化、现代化不能就事论事,必须得和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统筹来考虑。农民不减少,把农业规模化的战略着力点放在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上。这是我的一个基本观点。要想推进农业规模化,让他把地转让了,就必须让他在城市里过的好,并且很安全,小孩能上学,有房子,社会保障都稳定,他在城里稳定了,农村的地他才愿意让,耕地才愿意转移。农村的恋土情结很浓,对农业规模化的战略着力点放在促进农民向城镇转移上。

我的建议:第一条是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积极发展以超大城市为核心的城市群,农民转移就业的主渠道是服务业,服务业的主要增长点在城市,特别是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应当适当放松大城市和超大城市的户籍限制。当然北上广深限制有它的道理,但是河南省没有几个大家伙,更没有超大的,还是重点发展大城市。以郑州为中心覆盖城市群,这样服务业才有条件。应该适当放松大城市、超大城市的户籍限制,给公民自由迁徙权,实行有进有出,引导、鼓励大城市和超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工业企业向周边的工农区疏散,使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成为农民的大学校、大熔炉。像郑州这样的大城市就是要有进有出,农民愿意来积极欢迎。党政机关、学校往周边迁,这样有进有出,让中心城区变成一个培训农民的大学校,这个地方服务业发展有条件,最有潜力,利用起来,不要老是控制,要有进有出,要成为一个大学校,思路要从单纯的堵变成一种有进有出,这都是大禹的思想,叫淹不如导,农民愿意上那儿去,那个地方有岗位怎么不让去呢?该出去的让他出去,鼓励出去。

2015-03-18 11:30:48

王永苏:

引导帮助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我主张是慎提产业下乡,我总的思想还是农民进城,而不要反过来搞产业下乡。你要下哪儿?城市周边可以,远离城市产业下乡,特别是非农产业下乡要慎重,因为它远离城市,没有科教支撑。所以要健全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大解决农民工在务农地的住房问题的力度,确保进城农民的基本生活。农民工进城之后要解决他的住房,让他在城市稳住,能够永久住下来,别再回家了,为土地转移提供条件,创造环境。加快农村集体产权改革步伐,把权益明确到集体成员个人,可以变现,给他确权颁证,卖掉他就愿意进城了。不论上哪,这都是你的了,你不要可以卖掉,只要不明确到个人,他走了就都没了,他肯定不走。优化投资的城乡结构,非农产业投资适当向城市倾斜。农业的投资、基本农田的投资要向农村倾斜,扶贫救灾的投资要向农村倾斜,非农产业比如教育、科技、文化,要适当向城镇集中,因为越分散越不利于升级,越集中越有利于升级,这样农民更多进来,产业集聚、人口集中、土地集中。

提高城市的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积极防止城市病。交通拥堵、贫民窟可以通过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来防止城市病。我去看了巴西的贫困窟,是怎么形成的?就是因为有个政策,谁到投资周边盖个房子,占块地,五年之内没人提议就是你的了,所以就形成贫民窟了。中国不会,只要不出这个政策不会,城中村就是中国的贫困窟,改造改造就弄好了,只要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韩国、东京、纽约那么大也没有憋死,地铁建的少、立交桥建的少,高架桥建的少,建的多了就好了。现在有人提出来,城市搞大了没水喝,把水搞成重复利用,中水回用,潜力大得很,还有调水,不能用不发展的办法来避免城市病,而是要用提高规划建设管理水平的办法来防止城市病,这就是城市化的思路。

2015-03-18 11:35:50

王永苏:

我主张建立系统的粮食安全观和耕地红线观,科学推进耕地占补平衡。耕地占补平衡受到了批评,我认为耕地占补平衡这个事不能就事论事,要系统思考、辩证思考,要有全局眼光、长远眼光。我主张划定永久性的基本农田,要为工业化、城镇化留出空间。城市周边的拆地给城市弄了一个铁箍子,基本农田要避开城市化发展的空间,往城市化不用的地方去弄。现在批评占补平衡的人,他的思路是城市周边老拆地,都是农民给城里拉人粪尿养大的,而补的地都是山沟里的老宅基地,这边占的地是好地才能搞,农村补的地产能低,导致产能下降,威胁粮食安全,这就是普遍占补平衡的主要理由。我个人认为,应该允许耕地占补平衡,同时加大中低产田改造的力度。河南一年改造952亩的中低产田,原来旱不能浇,涝不能排,现在改造的900多万亩提高了那么多的粮食产能,难道补不了占补平衡降低的那点产能吗?我的意思是粮食产能,耕地占补平衡是一个大系统,不要就这个事看这个事,光看占的好地,补的赖地,而没有看中间搞的900多万亩的占补平衡提高了多少粮食产能,我的意思是一定要有大眼光、系统观。所以永久基本农田要为工业化、城镇化留出空间,通过中低产田改造来提高粮食生产能力。

再就是农业规模经营的主体培育要放在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上,支持惠农政策适当向家庭农场和种粮大户倾斜。农业规模经营的主体不一定非去弄合作社,重点放在家庭农场和大户上,因为合作社虽然能够解决一家一户买卖的难题,但是它没有减少农民,还是一家几亩地,没有提高农业的效率,农民走了一家种几百亩效率都上来了。合作、合作,合了人不少,人均耕地面积没有提高,所以我觉得合作社这个东西还是要放在家庭农场和专业大户后面,这是我的看法,惠农政策、支农政策要向家庭农场和大户倾斜。

2015-03-18 11:38:13

王永苏:

我建议研究出台降低农业大户的成本和风险的政策体系。租一亩地千把块,怎么降低成本?弄这个他赔钱,这个问题不解决怎么办?租金这个问题国家应该好好研究研究,降低大户的家庭农场的生产成本。现在要放宽工商企业进入农业的机制,一到搞大户了就弄非粮作物。工商企业进农业都搞非农产业,都非粮化了,我觉得这个事不要大惊小怪,比如说河南濮阳滩区,北京一个企业去租了几万亩地,引进新西兰良种,养牛、养羊。养牛生产牛奶、生产牛肉,养羊生产羊肉,难道羊肉不是食物吗?牛奶不是食物吗?农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吃粮食少了,想吃点肉蛋奶这有点错吗?批评生产肉蛋奶的,非得让种粮食,我不想吃粮食了,我想吃肉,难道农民都没有这点权利?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肉蛋奶的需求扩大了,工商企业去生产肉蛋奶有什么错吗?肉蛋奶不是食物,粮食是食物,这个观点从哪来的?我的意思是,粮食安全观应该用食物安全观来替代,肉蛋奶也是食物。

所以说我觉得政府不要很干预它,让市场机制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政府就是收粮食,粮食种少了我高价收,粮食少了就卖,政府搞这个事,不要强制他不准这个、不准那个。在新农村、美丽乡村建设中,高度重视产业发展问题,美丽乡村、新农村首先在城中村、城郊村、旅游经典,非农产业发展好的地方搞,在前景好的地方搞,非农产业基础没有,前景不好的一般农村要注意保障农民基本生活,农业生产能力提高的前提下,引导组织促进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促进耕地向留下来的农业大户、家庭农场集中。要严格控制一般农村行政宅基地,新建住房,引导帮助农民在务工地买房或者在家乡的城镇买房,这是个大事。都在村里盖房,将来又不住,这是浪费。

2015-03-18 11:44:09

王永苏:

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树立以城为本的发展观,整个由人类的居住模式,以村为本的主要居住模式转变为以城为主要的居住模式,要适应这种规律趋势。如果在村里,一个根本的问题就是村庄规模太小,达不到非农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最小必要规模。在村里赔钱,在城里就赚钱,在农村就地实现全面小康,由于规模小、很分散,成本很高,进城成本降低,这都是经济学,所以习总书记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说得对,没有农民的小康老乡的小康就不能算全面小康,反过来,农民要小康,老乡要小康,多数要离乡,上哪?进城。进了城小康的成本就下来了,这就是我的观点。不对的地方请大家批评。谢谢。

2015-03-18 11:47:13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