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新常态下的中国工业发展学术研讨会/实录

发布时间: 2014-12-16 14:46:11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社科院  |  责任编辑: 方青
关键词: 经济 新常态 工业发展 学术研讨会
  • 金碚:

第五个“子文明”是资本金融文明。工业品和农业品不一样,它可以保存,它可以蓄积,可以积累起来,不像农业品,也不像服务业,工业是可以保存的。保存了以后,就会形成资产,然后就有资本运作,然后金融。所以,资本金融的文明形态,也是工业革命中间的一个形态,所以我们讲资本运作,做大做强、兼并,然后股市股票,金融上的操作,这都是工业文明中间的第五个形态。

2014-12-15 13:05:35

  • 金碚:

第六个“子文明”是承袭文明。农产品很难保存,就不能继承,工业品可以保存,就可以继承,继承以后,不仅工业品可以继承,农业社会土地可以继承,在发展到资产金融的文明阶段,金融产品是最好的继承产品,它是一个保存的产品。工业化以后,各种各样过去所遗留下来的工业品,都可以变成收藏品。

我们看工业文明过程中间,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文明形态,每个国家的文明形态都不一样,也很难说这个文明形态是好还是坏。我讲六种,也许还有,都没有好坏之别。问题是,中国将来工业化的发展,如果我们要讲以创新驱动的话,我们的主要文明形态,或者文明社会的心理倾向到底是什么。从发达国家的倾向来看,制造文明应该说是工业文明中间最典型的形态。所以制造文明特别是发达国家成为到现在为止最强的工业国,美国、德国、日本、瑞士这些国家制造文明根基很深,做到精益求精以后再卖钱,中国不太一样,中国是只要能卖钱,不是我做的没有关系,我把它买来,做好了以后再卖出去,整机的竞争力还比较强,但是到了元器件、原材料、控制系统比较弱。所以,到底中国未来创新驱动,是靠什么文明精神在驱动?是靠采掘文明、贸易文明、金融还是地产,还是制造?这是一个非常值得中国思考的。而且特别是值得各个地区思考,每个地区的文化也不一样。

2014-12-15 13:05:54

  • 金碚:

刚才马市长讲保定的一种文化形态,也可能上海是一种,江苏是一种、浙江是一种,以后这些地方就相当于欧洲的一个国家,它的文明形态都是有差别的,最后决定了它的创新的方向,以及工业化最后产生的能够积淀下来的,真正能够扎根也能够领先的工业品,到底产生在中国的哪个省、哪个市,这是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工业经济的人员来观察和讨论的。谢谢大家。

2014-12-15 13:06:41

  • 主持人 黄群慧:

接下来有请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学部委员王国刚老师作报告。

2014-12-15 13:06:59

  • 王国刚:

今天讨论的是工业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大家知道金融很重要,我只讲一句话,你们觉得金融的最大问题是什么?提个问题,我不做解答,你们做解答。

中国的整个金融,用一个简单的表来看,这张表的数字是到2014年9月份,目前是公布到11月份,大的概念差不多,大家可以看到,M2和M0的比例是20倍,中国真实的货币存数是20倍以上,这种状态往哪儿走,这里有M2有M2,有M2减去M2的数字,一共有115万亿左右,在这里面,光是企业的存款8多万亿,居民存款是100多万亿。你们存在银行的50多万亿的存款,哪个企业有进行过现金管理?可能进行现金管理吗?你没有,只能存款。这样对企业来讲,有效配置了这笔现金吗?没有。同样一个概念,大家知道,两年前经济工作会说什么?降低企业实体成本,两年下来实体企业成本降低了吗?金融为实体服务的比重降低了吗?没有。为什么没有?本来有选择吗?金融本来有三种信用体制,第一种建立在贸易或者商业交易基础上的,叫商业信用。我这边讲的全部都是金融工具,这种金融工具本来的名称叫做商业期票、商业存兑汇票等等,后来才有了银行信用,银行信用的典型特征就是存贷款,存款一直在膨胀。第三个是市场信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美国金融创新,这三种信用形式,本来应该是并存的、协调的,但中国只有一种银行信用,所以我们才有这样一张表,可以看到货币存数非常之大。

2014-12-15 13:07:12

  • 王国刚:

现在企业处于什么状态呢?刚开始已经讲了,我们的企业已经33个月PPI负增长,如果用起点来计算,把负增长连续计算下来,光是企业出厂价格下降了7%,意味着如果它的成本不变的话,企业毛利润减少7%,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融资成本再提高几个百分点,那就是10%以上,这就是目前企业的困境。

要解决它,当然有很多很多的路径,但是其中一条,我们说中国金融最大的问题就是这样一个银行信用独大的情况,要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因此整个金融回归实体经济,给企业和百姓更多的金融选择权利。

2014-12-15 13:09:38

  • 主持人 黄群慧:

接下来有请中国社会科学研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张车伟研究员做精彩报告。

2014-12-15 13:13:18

  • 张车伟:

我也想提个问题,就是新常态下我们的城镇化应该如何。我今天本来想报告我的一些新的成果,这些数字可以不给大家看,但是这里面的观点给大家谈谈我的思考。

中国的城镇化,到今天我们面临着非常多的问题,应该说我们既有成功的一面,当然也有非常多的问题。比如说我们城镇化,以工业园区发展带动了城镇化的发展模式,现在也面临了困境,我们现在城镇化还有很多没有解决的问题,土地财政的问题等等,既有城镇化的贡献一面,也体现了难以持续,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长意味着一个更稳定的情况下,我们的城镇化应该怎么做。

从我的研究来看,我认为城镇化无非是人口的聚集,同时是经济的聚集,这是两个聚集的东西。城镇化的过程,也就是人口聚集的过程和经济聚集的过程。好的城镇化、新常态下的城镇化,是两个比较和谐的城镇化,就比较成功了。如果这样的观点来看城镇化,出现了一些问题,我们现在看到了很多鬼城,一些城市建了大量的房子,但是没有人住。我们再看看很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拉美的,城市居民大量人口,没有简单的基础设施的覆盖,用这个问题审视我们现在的问题,我就发现,最近非常流行,常常批判,说中国的城镇化是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

长期以来我也接受这样的看法,但是我仔细研究,回归到现实当中的时候,我经常发现它并不正确,比如说北京,我们北京这么多人,人越聚越多,为什么造成这种城市病呢?好像感觉并不是和我的事实相符合,所以我就下决心把这个问题给理了一下,收集了我们国家有关建成区面积的扩张,每个城市的,它的人口扩张和土地扩张的详细资料,城市规模和城市等级进行了研究,这个研究结论出乎意料。在特大型城市,甚至省会以上的城市,我们的问题是人口城镇化大大快于城镇化,尤其是一线城市,这就意味着我们的基础设施、我们基础城市的建设跟不上人口的城镇化。但是存不存在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的情况呢?在广大的中小城市尤其是地级城市,土地的扩张面积远远快于人口的聚集,所以对于我们国家今后的城镇化如何扩展,我们要深入思考,我们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应该给什么样的城市一个合理的土地供给的规模,什么样的供给规模是有效的,我相信这些问题如果不解决,那么我们新常态下,也不可能走向一个新型的城镇化道路。

2014-12-15 13:18:32

  • 主持人 黄群慧:

非常感谢张所长。我们再次对今天上午各位嘉宾的精彩发言表示感谢。

今天的直播到此结束。

2014-12-15 13:20:23

 

   上一页   6   7   8   9   10   11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