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史知识竞赛启动 中国科学院人的历史担当

发布时间: 2014-10-11 14:32:4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中国科学院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 知识竞赛 白春礼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知识竞赛

[樊洪业]:还有这么一段话,竺老开创的我国区域综合考察和自然资源综合研究事业,近半个世纪以来已经取得了丰硕科研成果,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决策提供了大量的科学依据,特别是在为当前着力进行我国西部地区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我们可以告慰竺老的是,他不仅在区域尺度上,而在国家尺度和典型地域三个层次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是孙鸿烈先生根据自己的经历,他对老前辈竺可桢做的评价。习仲勋在竺可桢一百年诞辰纪念会,代表党中央国务院致辞讲了这么一段话,太多我不多说了,卓越的科学家,教育家竺可桢同志,是我国近代气象学和地理学界的一代宗师,在气象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和我国自然资源综合考察研究等方面,都做了重大的贡献,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的普遍尊敬,是值得我们科学工作者和青年学习的光辉榜样,今天在这里,借这句话,我想来讲,咱们一位老90后的科学人生足迹,还是合适的,不是因为我,因为葛先生研究钱三强,把钱三强说多高,我研究竺可桢就把竺可桢说过高,应该有丰富的历史史实讲出来。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要讲出来,讲什么呢?刚才说中关村,中关村咱们不是在这儿吗,我是坐北朝南,在学术会堂本身地域范围之内的东南角,大家看,在东南角这块,今天早晨起来我特意到那儿转了转,那块有个无字碑,我根据我对中关村的研究和中国科学院的研究,我不仅有座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我还有我心中的中关村,过去也做过建议,我请谭秘书长转达一下,我的建议能把石碑上建成为中关村科学城城址碑。不多说了,如果认为建议可取的话,我想作为老的院史工作者,我想能够提出具体的建议,至于共和国科学第一楼这个,过去已经说过了,咱们就不说了。 11:35

[樊洪业]:下面讲竺老,竺老生于1890年,到1910年,作为庚款生出国留学,他出国之前,带着长辫子照的像,这个是竺可桢,这是胡适。他到了美国以后,先念伊利诺农学院,后来他发觉美国的农业和中国不一样,后来他转到哈佛大学研究院学习地学,主要主攻气象学,兼有地理学,他在1913年夏天,到哈佛大学以后,由宋子文陪同他到韦斯利安学院看望宋美龄,宋庆龄,这是他当初入学时候的一张照片。在美国他参加了中国科学社,后来成为中国科学社骨干,曾经当过中国科学社的社长,这是他参加第二次科学社年会,年会的一张照片,后来1926年,参加太平洋科学会议,他作为中国科学代表是中国第一个组织起来的科学代表团参加国际会议到东京,这是竺可桢,这是胡先骕。这是翁文灏。 11:36

[樊洪业]:竺可桢回国以后,先在武昌师范学院,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后改为东南大学,后来在南开大学等学校担任教职,教授开创气象学,现在叫气象学地理学教育的开创者,这是他当年编写的气象学教材和自然地理教材,这是古色古香的。后来等于把这些武昌高师,南京高师,后来升级为大学,在大学里面开始了中国本土上,培养大学生,有很多人成为中国的第二代大学生,到了30年代,科学教育再升级,中国本土上可以成立研究院,可以招收研究生,可以授予硕士学位,这是中国第一代科学家的努力在教育上回国以后没有科研条件,首先是从事科学教育,然后一步一步的升级,做出他们的贡献,科学社探索用移植英美的科学体制到中国来,做了很多很重要的贡献,但是由于国情所限,不可能把蛋糕做大,后来1928年,蔡元培组建中央研究院,中国科学进入了中央研究院时代,竺可桢长期担任气象研究所的所长,他担任所长的时候早期经营建立在南京北极阁上的气象台,后来中央研究院1935年召开评议会,从全国学术界当中,不只是本院,全国学术界重吸收人才组成评议会,后来到1948年,选举成院士,9月份召开了在南京召开了院士大会,这位第一排,前排站立的有,不说了,这是竺可桢,这是胡适。 11:46

[樊洪业]:这是1936年,蒋介石让竺可桢到浙大当校长,当时竺可桢讲,他不愿意离开中央研究院的岗位,他愿意搞研究,考虑各方面的实际情况,他又觉得很难以完全推却,他说我只干半年,我把基础的东西,把教授聘好什么之类的,我还回到研究院,但是半年托一年,一年托到了13年,为什么?中华民族处于抗日战争危亡的紧急关头,诸多的学子在战争条件下求学,竺可桢要把浙江大学按照哈佛大学的模式去来塑造一系列的政策,一系列,大量的精力放在这上面,他一再的推托想回到中央研究院来,回不来,竺老对他来讲也是一个历史担当。这就是他为浙江大学提出了求是作为他的校训,经过战争当中艰难困苦的情况下,他把浙江大学从一个地方性,地域性的一个大学,办成了在全国知名大学,提倡科学,教育和科学紧密结合,大大提高了浙江大学的研究学术水平。1944年李约瑟走访中国战争情况下各个地方的科学研究情况的时候,来到了湄潭,浙江大学的所在地湄潭,在这里参加浙江大学的学术会议,他本来要在这儿的时间有个日程安排很快就要走,他到这儿来以后参加了学术会议,太吸引他了,他一托再托,呆了好几天,这张照片是竺老在发言的时候,我具体的忘了,没有核实,在做学术报告,这是由李约瑟拍的照片,李约瑟后来讲,他把浙江大学比喻为东方的剑桥,像这类的话,要适可而止,不多说了。 11:46

[樊洪业]:这段话我要讲,每年新生来,毕业生走,浙大都请校长竺可桢讲话,还要送照片,跟学生交换照片,有的时候要题词,给学生题词。1946年6月14号,他在给毕业生讲话的时候,反正就是给学生讲话的时候,有这么段话,很适合现在。他说我们正需要青年以治平天下为己任,希望青年人以治平为己任,但切切不要做大官之后,而发大财,如此之人没有不贪污的。后来竺可桢做中国科学院长了,1955年成立学部之后,以学部的名义,以中国科学院的名义召开国际的学术会议,当选为学部委员,兼任生物地学部主任。随后在领导体制的变化,他开始把主要精力放在执行十二年规划上,主要是全国范围的自然区域和自然资源考察工作。他亲自筹划建立了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作为新机构的新任主任,与各方协调,组织了一系列的重要考察队,在70岁前后,以年迈之躯,奔波在大河流域西部高原和北漠南江,足迹遍及除西藏和台湾以外全国各个区域,这些考察成果为国家宏观规划,这个我不多说了,建成了考察台站的网络,并直接促进了冰川、冻土、沙漠,青藏高原综合研究等许多新兴领域的拓荒和耕耘。这张照片是人民画报上选择一位科学家,这是不容易的,在毛泽东时代阶级斗争为纲的时代,选择一位科学家上人民画报,毛泽东接见他什么事就不说了,我主要讲科学院人如何,讲那段又牵扯到评价了,不说了。这是竺老走的一些地方,这是黄河岸上,露宿在岸边,这是天水水文站的考察,这是跟科学院总顾问科夫达,马溶之科考队副主任,黄河流域的考察,这是他拍摄黄河中游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状况,这是竺老拍的照片,这是黑龙江考察,跟苏联科学院联合考察,这个是竺老,竺老后面是顾主任,他是中考会的副主任,后来打成右派,后来到了社科院,到了经济所,咱们空间科学技术中心的哪个,我搞不清楚,哪个首席。顾逸东就是顾主任的儿子,当着顾逸东先生的面不要提这个事。这个是沙漠头沙漠治理,到沙漠头考察,看包丹铁路火车通过沙漠受影响的情况,我们知道后来沙漠治理成为我们国家很出彩的一项大项目,联合国在这里面学习中国治沙的经验,这是到西双版纳,这是66年春天,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邢台发生地震,发生地震之后,周总理去看望视察灾区情况,后来很快竺可桢副院长也带着科学院的工作人员去到邢台地震,衣食都很困难,竺老也住账篷和大家在一起,这是科学院到灾区去资源做救灾工作的科学院人的合影。东西太多了,南水北调,牵扯的东西太多了,我捡一些,拼凑到这儿,大家有个印象,看照片讲故事。 11:47

[樊洪业]:整个来讲,我们整个的竺老对于人口资源环境是非常关心,做了很多的研究工作,这些东西不单纯写一篇研究论文,去进行评分的,而是用他的心血写这个东西向社会呼吁,表达科学家的良心,希望社会能够听取他的心声,但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做到。比如讲竺老到北京,他是浙江人,后来战争期间游走各地,然后从浙江大学到北京当中科院副院长,住在地安门旁的第一宿舍,他每天都要起床之后,他都要看天,测温度,测湿度,看什么花开了,什么鸟飞了,要记在他的日记上,做长期的物候观测的记录,根据他到北京看天的情况,他发现,刚来北京的时候,乌鸦这段时间的候飞过多少只,若干年之后再数这个鸟已经大大减少了。他每天都要看天,我今天走在路上想,我说我想看看天,没有鸟飞,雾霾,我们想看记录也记录不了。竺老当年就做这样的记录,后来他看卡尔逊《寂静的春天》,那个书和他的思想完全符合,要注意环境,他多次呼吁开垦农田,注意水土流失,什么样的情况,南方防火焚烧,刀耕火种这些东西要改革,多大的斜度,多少的降雨量之下不要开垦农田,当时以粮为纲的情况下,各地分别以开垦荒地作为指标,能够得到表扬式的,竺老心里是非常沉重的。 11:50

[樊洪业]:还有他看到,在文革期间,他每天要扫自己的院子,把尘土扫完,称出尘土的重量和扫地的面积来算当时北京灰尘情况,科学家的求真至上,科学精神,他这个东西已经完全融化达到内心的本能了,就是这样。他对人口也有很多的小故事,这不说了,在他的著作和日记当中,殷殷述说中国古人盲目开发,给后世无穷祸患和惨痛历史教训,他希望今人要负起历史责任,不要因为我们的失误而殃及子孙后代,实际上这就是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待际分配问题就是可持续发展的主题,这是竺老向沙漠进军的课文进入了中学课本。后来在这段念一下,59岁以前的竺可桢,先后领导过一个系,一个研究所和一个大学,59岁以后,他参与领导中国科学院和全国科学事业,66岁以后侧重于对地学和生物学科研的领导,晚年遭遇文革,开始赋闲,在特殊的政治保护中幸得平安。他只有躲进小楼成一统,充分利用原来难得的时间,继续研究并潜心撰写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又与合作者共同完成了《物候学》,他给周总理写信呼吁国家领导要关注科学院的基础研究,另外他还从大参考资料上看到钓鱼岛的有关情况,敏感的发现珊瑚虫,他当时看到这个消息就敏感的意识到,这个事情将来是跟石油有关系,可能牵扯到国土的所有权问题,后来就给周总理,给郭沫若写信,希望国家重视这件事情。晚年因为文革时期,他住在那个房间里,冬季供暖严重不足而周期性引发他的肺气肿,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终于在1974年2月7日凌晨去世,至今过去了已经40多年,竺老一生坚持记日记,我们现在保存着他1936年,早期的日记在抗日战争当中损坏了,我们保持1936年到临终以前的日记,他在2月6日这天早晨,日记的内容已经写不动了,但是他让他的女婿听中央,听国家气象台的广播,然后转述他自己用手在最后的日记上,写下了这些,日期,星期三,东风1—2级,局报,局就是气象局,我们当时郭传杰说,对局报从这里可以看出,竺可桢先生这种科学精神,局报,这是最低负7度,不说了,最高负1度,局报晴转多云,我看了,我读竺老的日记,看到原稿读到这儿的时候,我非常的震撼。 11:59

[樊洪业]:这是竺老一生,在求学期间,认为学农业美国的跟中国的不同,去学地学,学气象,以后他在气象这方面一直是早期他是带头人,后来担任气象所的所长,等到后来把担子交给了赵九章,咱们前面两弹一星的,开创人造卫星事业的赵九章。赵九章是竺老的学生,让他继续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所的所长,后来中国科学院时期,把气象所扩大为地球物理研究所了。竺老后来把主要力量放在与地理学相关更加密切,因为他治碳,气象学方面我跟不上前沿了,他在地理学上主要致力于综合考察,文化大革命使得他综合考察也做不成了,他又把自己的力量集中在自己常年关注的气候变化上,我们要知道,气候变化是当前国际上关注的大题目,叶笃正先生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大奖,另外他获得了世界的气象组织奖,他在大气环流这些做出的贡献,竺老一生到晚年的时候,关心气候变化问题,这样的话到他的临终,他还在记下当天气象预报的这几句话。我想说的,春蚕到死丝方尽,表明了这样一位大科学家,学术坚守,搞学术,为了做研究积累资料,成为他自己的本性,不放弃,一直到最后,你看写的这些字,表明他手在抖,我们从这里听到他急促困难呼吸的声音。所以后来竺老去世,纪念活动很多了,对他来讲不像有些科学家,后来宣传一阵,后来大家说的越来越少了,竺老是1890年出生,他是老90后,在座的90后,跟你们差了100年,一位老90后的科学人生或者叫科学足迹都行,他是科学院人的光辉榜样,这个应该讲,不是我在这儿说,因为这是习仲勋在100周年的时候讲的这个话,所以我说习仲勋曰,竺可桢是值得我们科技工作者和青年学习的光辉榜样,竺老的著述给我们留下大量的史料价值,研究中国科学史,中国社会史,中国文化教育史,甚至包括研究中国党史都可以吸收很多重要的养料,研究浙江大学的校史研究中国科学院的院史更不用提了,包括我做的片子,引了很多资料,尤其是照片资料很多都是竺老保留下来的。 11:59

[樊洪业]:1954年60年前,竺老和钱三强他们登上原子楼的楼顶,看中关村,当时在那个楼顶是一览众山小了,没有别的楼,这是李四光副院长,这是竺可桢副院长,这是张家夫党组书记,这是钱三强,这个是郭沫若的儿子,竺老拍了很多照片以后过了一段时间整理,整理的时候往往会把时间写错,他写的是55年的1月,查他的日记看是54年的12月5日,很快又是一甲子60周年了,我把照片放在这儿,看到葛先生讲钱三强,我讲一段竺可桢,看照片讲故事,也就该完了,后面结束语,我早晨起来,我很长时间不来,后来记得有这个印象,学术会堂名称,从网上看叫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这边是牛顿,这边是爱因斯坦,当年钱三强的父亲钱三同在钱三强入大学的时候给他题字,叫从牛到爱,这是钱老先生对钱三强自己儿子的一个期待,也是钱老先生希望中国科学梦能够在他的儿子身上体现,提建议要立中关村科学城址碑那个地方走进来,从正面一步一步的走上去,想的这个台阶,想到了我们办院方针,要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看着世界科学史上的名家,牛顿,爱因斯坦,望着我们中国科学院的学术会堂,我想我是很感慨的,我想对各位年轻的朋友说一句话,我们记得中国科学事业是一代一代科学家开创出来的,我们是站在他们的肩膀上去攀高峰,历史是个长长的画卷,你就在这画卷中,希望在画卷中留下你们的足迹,我就讲完了。 11:59

[主持人]:谢谢樊先生精彩的演讲,樊先生用很智慧时间的控制办法,很丰富的语言,很详细的资料,更多包含了感情和期待,给我们讲了这样一场丰富的很好的报告,我相信,现在很晚了,本来还有提问的时间,我想如果有提问的话,我们两秒钟内有人举手给个机会,如果没有的话我们宣布结束,我想确实很晚了,也许会有一些问题,今后留在你们大街上碰到樊先生的时候,给樊先生提问题,今天的第一场报告会到这儿,希望大家在这个月的15号和19号依然来这里听第二场第三场的报告,那时候的报告一样精彩,一样值得有你们期待的内容。 11:59

   上一页   1   2   3   4   5   6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