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院史知识竞赛启动 中国科学院人的历史担当

发布时间: 2014-10-11 14:32:45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中国科学院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中科院 知识竞赛 白春礼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 “我心中的中国科学院”知识竞赛

[樊洪业]:在知识分子会议上,这是讲大发展的火车头时代,1956年到1966年这样一个历史时期,1月份中共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提出向现代科学进军,周恩来在报告当中提出:要用极大的力量来加强中国科学院,使它成为领导全国提高科学水平、培养新生力量的火车头。我不知道在座的各位年轻朋友们如何去想,这个在当时的一个决策,把科学院放在了这样一个地位上,是国家的战略资源,是国家的战略资源要如何加强科学院,要它成为火车头,3月份着手制定《1956年到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草案)》,当时没有技术,就是12年科学规划,简称十二年规划,后来把技术也放里了,说实在话我们十二年规划决定要做的大量的技术,也是高级的技术,为了国家强国目标,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服务。这样就编制十二年规划。1月31号,开完知识分子会议以后,1月31号做了动员,成立了国务院十年科学规划小组,后来当时起头的是范长江,后来张劲夫也参与了这样的工作,尤其是杜润生,3月起以学部为基础,集中了全国600多位科学家,按照重点发展,迎头赶上的方针,采取以认为为经,学科为纬,以任务带学科的原则,对各部门的规划进行综合,4月份有16位苏联科学院专家迎邀来中国对规划提出意见和建议,8月下旬,完成了编制任务,这个规划对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党史,中国科学院的历史一样,都是至关重要,至关重大的,首先有国家的目标,有我们一批战略科学家,钱三强,钱学森,竺可桢等等,战略科学家,还有学科带头人,有的是我们中央研究院时期第一代第二代科学家的科学精英,有新回国从科学前沿上,回国来的大批的科学家,精英们,有各学科带头人,也有高度政治智慧的组织艺术,也是很重要的,有些科学家是多重的,像张劲夫,杜润生,很了不起的老干部做出了关键的工作。 10:59

[樊洪业]:这是56年6月14号,中央领导人接见参加规划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主体是科学家,康生,郭沫若,周恩来,毛泽东,朱德,陈云,林伯渠,邓小平,聂荣臻,这是国家领导人,除了刘少奇有别的事情没在以外,主要的中央常委都到了。这张照片是4月苏联科学家来,5月份回去,这是竺可桢送苏联科学家走的时候的一张照片,这是竺可桢拍的一张照片,里面没有他,但是他拍的,在西郊宾馆规划会议当中生物地学口的这些科学家。 11:6

[樊洪业]:十二年规划,在13个领域57项重要任务,在这当中要抓住12个研究重点,第一个就是原子能的和平利用,就是原子弹。第三个是喷气技术,实际上就是导弹,最后一个还有自然科学中的若干重要基本理论问题,后来给科学院在报告之后,周恩来让科学院更明确的提出科学院自己重点要发展什么,因为原子弹是归国防的,是归二机部,一开始是三机部,喷气技术归五院,这都是军事任务,科学院自己要主抓什么,有四大紧急措施,这就是计算技术,半导体技术,电子学技术和自动化,四个紧急措施。在57项重要任务当中,以科学院作为主要负责单位的有8项,以科学院作为联合负责单位的有15项,两项合并占总项数的40.4%,另有科学院作为主要协作单位的参加的有27项,三项合并占总数的87.7%。这是科学院十二年规划上的历史担当。科学院这样的话按照十二年的规划,我们很重要的贡献,配合两弹攻关,开创人造卫星事业,落实四大紧急措施,部署和组织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和基础理论研究等等,创造文革前的十年辉煌,中国科学院成为实现国家目标的特殊重要的战略资源,通过十二年规划的实施和完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了自己的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和国防科技体系。 11:6

[樊洪业]:下面还重点讲两弹一星,1964年10月16号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66年10月27日,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下面是氢弹,1970年4月24日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工作长期处于保密状态,这段时间里面,是张劲夫作为党组书记兼副院长主政的十年,中国科学院火车头时代的领导人物,张劲夫,裴丽生,杜润生。裴丽生侧重党的工作,但是他在整个的两弹一星当中,他是实际上做两弹一星的咱们院领导的实际做了大量具体工作负责人。杜润生是侧重在政策方面的,杜润生老先生现在还在世,裴丽生已经过世了,他去世之前,没有做一个很好的回忆,在高高的保密制度,高高的单位制度下部门壁垒的情况下,很多我们做的两弹一星的工作就被遮蔽起来了,下面的事情我就讲张劲夫。我们在院庆50周年的时候,具体细节不讲了,50周年院庆的时候,在过程当中,涉及到访问张劲夫,访问杜润生,当时传杰同志,我们搞中国科学院领导人物传,这是起点,后来张劲夫在科学时报上,科学新闻周刊上发表了一篇叫历史辉煌的背后,后来杨振宁看到了这篇文章,认为应该让张劲夫,请张劲夫能多讲一点咱们搞两弹一星的情况,杨振宁再前些年的时候,和邓稼先是发笑,曾经做动员过程讲邓稼先,有一篇文章叫两弹元勋邓稼先,我们知道邓稼先做的工作,另外一方面,历史的定价评价很成问题,两弹元勋,真正的两弹是原子弹,导弹,邓稼先搞的是原子弹和氢弹,两弹的概念就有点不符,两弹元勋邓稼先是,他不是一级领导人物,怎么他是元勋呢?但是这个话都不能讲,我们不知道太多的历史背景,这个将来葛先生讲核武器的时候会讲,杨振宁希望张劲夫多讲,后来张劲夫跟路院长联系,这个情况当时我是知道一些情况,后来因为在访问张劲夫的是新闻记者刘振坤,后来我跟院里建议,让刘振坤继续做这个事情,后来写成了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后来在《科学时报》,全国重要的新闻报刊,宣传媒体都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两弹一星这样一个文。前面两章,原子弹之后,我认为应该列在前面,然后分导弹和人造卫星,人造卫星比较少,这时候张劲夫已经被关在牛棚里了,对人造卫星的起点他知道,人造卫星是中国科学院开创的事业,不是一般的军工项目,是中国科学院开创的,但是两弹攻关我们是配合的,原子弹我们配合二机部,导弹我们配合五院,是这样的一个情况,所以他这个,比较什么吧,就把整个大致的情况做了这么个回忆发表了,当时是很轰动了,据说有很多老科学家很激动睡不着觉甚至掉眼泪。我本来想这里面有两段,想给大家念一下,但是看时间别念了,大致说一下。 11:10

[樊洪业]:这一段,中国科学院接受党中央下达任务,大致上讲了,不像一般当时宣传的,都作为国防事业,国防口的人,然后有的个别地方提到点,像当代中国丛书当中讲的那样一个历史叙述文本,不实事求是的,张劲夫这段话大致上讲到了,我们科学院在两弹一星当中是怎么样一个地位,宋任穷到科学院搬兵这段写的非常动人,非常有趣,他们原来的时候是在安徽的时候,他俩就是老同事,他管他叫宋大哥,二机部部长宋任穷,制定了十二年规划,要搞原子弹,宋任穷的压力很大,他要来看望给张劲夫打电话,要来看望,张劲夫说不行,你是大哥,我怎么让你来呢,我得要去,他说不行,这事非得我去不可,找到了张劲夫就讲,压力很大,怎么去搞原子弹,请你帮忙。后来张劲夫说,好,我帮忙,这是国家大事也是科学院的大事,我把整个的钱三强研究所划给你,到二机部去,这段写的非常,所以这里面有好几个题目都牵扯到钱三强,导弹这块主要讲钱学森,人造卫星主要讲的是赵九章,咱们讲院庆的日子,要讲到,一般我不去说这个事,院庆的日子说两弹一星,张劲夫的这篇文章院庆有了,张劲夫这篇文章,毕竟老人的记忆有限,很多东西,另外这篇文章也不能都展开,自然科学史所,王洋忠先生前几年承担了高技术局的一个任务,前几年验收我参加了,他们承担的任务就是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他们的工作做得很全面,很深入,把具体的研究成果落实到人,这个我觉得很重要,过去我们一讲两弹一星,毛主席重要决策,大力协同,多少的科研人员去参加了这个工作,取得了什么。 11:13

[樊洪业]:但是他们现在做的这个工作,就这样。这就是咱们两弹一星三位帅才,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 11:16

[樊洪业]:后来咱们老同志组织观念非常强,写这篇文章是不是会泄密,会不会引起军工系统的矛盾,后来报江泽民,总书记看过之后给张老打电话,认为文章写得非常之好,不但要在科学时报上发表,而且要在人民日报等大报上发表,这段历史不但要让全国人民特别是中青年知道,还要向全世界公布。你们在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能够把两弹一星搞出来,很了不起,现在条件好了,我们也要做几件大振国威的事情,科学院做了那么多事情,过去不知道,以后要多给科学院任务。那时候正好是路院长搞了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搞知识工程试点的启动阶段。已经批了,已经动了,但是有了张劲夫的这篇文章,有了江泽民的这句话,要多给科学院任务,可想而知,所以我说这个是咱们中国科学院历史上第二个战略机遇期,我们主动的提出创新,赶到点上了,应该讲周光召院长人家聪明智慧,学识,战略眼光,应该讲那都是没得说的,但是周院长点背,正好赶上经济方针,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必须面向经济建设,这样一下子,束缚了我们科学院很多应该发挥的社会科学功能给限制住了,那时候出现了科教十年滑坡,我不否定科技体制总体改革上的成就,这个时候过了,1995年,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后来又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在这个时期,另外还有一点,江泽民说,过去你们干的事我们过去不知道,这个事情,我也希望咱们院领导吸取教训,为什么不知道?我们可能过多的盯住我们眼前,咱们如果能够很高度的重视我们的历史的话,我们有很多东西,我们是有话语权的,是有底气的,是有历史积累的,不至于让人家你今天不冒泡了,李鹏让帮助科学院解决财政困难了什么的,不会出现那些问题。后来发表以后,据说是聂力同志,聂荣臻的女儿动员张劲夫后来去向中央提议,颁发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99年的9月18号召开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颁发意识,这是周院长。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这是我过去做研究的时候用的,我匆匆忙忙放到这里来,列了一下,这些人当初回国以后,哪些人,红字是哪些人在科学院工作的,后来有些人,像周光召后来到科学院工作的,没列,据汪先生讲据说有17、18个,大致有这个意思,两弹一星的功勋奖章获得者当中,很多是科学院人。 11:18

[樊洪业]:这个我就不那么多讲了,两弹一星与中关村,做基础积累的时候的担当,制定计划的时候我们科学院的担当,下面我想落实到研究所去讲担当,具体中关村的这些有关部门讲起,但是时间不够,我就不去讲了,我先讲讲这样,这个图给出的是当年科学院没来中关村的时候当时的一个图,大致上这个方块,这不是方块,这部分是当时应该讲史无定名,我们暂时都把它叫做中关村,北边划去中关园,给我们的地我们让给北大了,我们的圆圈就是我们现在的位置,这块是南,背后是北,我们现在的这个位置就在中关村的这个点上。这个是当年中关村的村界,就是我们出这个门,下去咱们车进来的那个地方,有一块无字碑,我不知道院领导想用它干什么,无字的碑,那个地方就是咱们拆迁之前那个楼就是这么个楼,就是在这个地方。这是东界,西界是中关村二小北边这个地方,北界就是成府路,南界,中关村的中间大致在现在的四环偏北,中关村后来发展成为科学城,面积又大了。有丰富文化历史积淀的海淀,夺取中关村的符号,后来叫做中关村科学园区,面积更大了。再到后来,很多地方包括北京以外的很多地方都用中关村的名字,中关村已经成为一个科学图腾了,中关村就是现在科学技术的标志,感觉到这种怎么讲呢?赶风,中关村有名堂了,无形资产,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也挺骄傲的,中关村,为什么叫中关村,是因为现代科技,为什么能够中关村和科技结合起来,是我们科学院人的贡献,我想中关村名字当中透视着我们科学院人的骄傲。这是早期布局。第一个是原子能所,第二个是理论物理所,第三个是化学所,第四个是动物所所在的生物楼,这是在早期的。 11:19

[樊洪业]:这个列举了科学城建筑,从1953年开始到1966年,知识工程的时候我们也搞了,那个太大了,不管它了。我们用网上当下来寻找中国科学院学术会堂那个点,拍照下来这么个图,搁这上讲的A就是学术会堂,我们在这儿,这个圆圈就是原子能所,原子能楼,这是地球物理所的楼,这个是力学所的楼,这三个楼里就是刚才讲的钱三强,钱学森,赵九章分别当所长。这三个人,领军人物,所承担了早期承担的我们两弹一星紧密关联,但是后来发展了,比如说怀柔有力学所二部,化学所二部也过去了,应用地球物理所是地球所分出去的,起点和关联是在中关村。这是我们刚才讲的圆圈的这个楼,就是原子能楼,他是新中国原子能科学的摇篮,中关村科学城的历史地表,也是共和国科学第一楼,这个不说了。这是毛泽东在中关村所在的楼,就是白院长国家纳米中心那个楼,这个照片放在咱们院部第二层一上去就看到这个照片,这是在中关村照的,这是原子能所,这个葛先生会讲这个,钱三强自己画的。从原子能楼里面走出了这么多院士,还有当时根据周恩来的指示,我们要协助大学培养原子能科学技术人才,这个时候钱三强聘请了成立近代物理研究所,后来培养很多学生,他们做实验,查资料都在原子能所,然后后来把北京大学的基础物理系和清华大学的工程物理系就在这个时候根据周恩来的指示,由钱三强出面,组织人,算有点高级培训班,短期训练班这个性质,后来就划给北京大学了。我们这个地方,这么走过去现在这块一个楼,这边走过去这是一个楼,就是下面我说的这两个楼,这是中科院与北京大学合作培养尖端科技人才经典范例的历史见证,这个是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这个是科学院的宿舍19楼,为什么在中关村要有北京大学的这么一个系的楼和一个宿舍呢?就是因为当时我们大力的支持北京大学来培养尖端的核科学的人才,为了方便他们跟我们在教学,就在我们原子能楼的北面,建了这个技术物理系,为了他们生活的方便,就在19楼成为他们的学生宿舍,还有二十几楼,26楼、25楼,后来给北大建的教师楼,这在中关村里的北大的地。 11:34

[樊洪业]:下面我就比较少的时间讲最后的部分,我们科学院的火车头时代不只是搞两弹一星,我们集中2/3的人投入到两弹一星的工作当中去,另外还有其他的很多工作,我想比较集中的,综合性的是讲12年规划中的资源考察,这是资源考察的那些项目当中最开头的那些,一二三四五项,都是资源考察的,基本上是生地口,资源环境很多的研究所,其中很重要的代表性的机构,成立了综合考察委员会。做了很多的工作,这项工作跟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紧密相连,可以讲,我们科学院这些研究所,是实施国家科学发展战略科技的载体,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孙鸿烈作为首席得的奖。具体不多说了,这项网络的建设,促进了中国生态系统理论研究,实现了生态学研究走向国际前沿的跨越发展,这个网络为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和粮食安全提供了关键技术和优化模式,为我国生态建设和农业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这项负责人是孙鸿烈,他们建的生态网络,分布有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为体生态等等很多,这是不同的观测网站,这些工作的先驱是实行十二年规划,或者更远,建立了原有的各种网站。孙鸿烈原来是中科考察委员会的主任,后来做了科学院的副院长,他谈论的前辈,他谈到网络的时候他说他的发展是几代人几十年的事业,实际上这项事业是竺可桢老先生在科学院最早开创的,竺可桢先生是副院长,兼综合考察委员会的主任,孙鸿烈说,在竺可桢的倡导和组织下,56年国家制定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时提出了这些,作为以提出开发方案为目标的综合考察项目,在其后的十年,科技发展规划又提出了西南西北和青藏高原等地区的综合考察任务,规划要求全面系统地考察研究这些地区的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这都是我不念了,这都是孙鸿烈在评价老前辈竺可桢的时候讲到的历史贡献。 11:35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