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翻译研究院成立(实录)

发布时间: 2014-07-31 15:37:57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佚名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中国翻译研究院 成立 翻译 研究院
  • 唐闻生:

现在,随着我国与外国的交流日益频繁、国内外语教育的普及和国外汉语教育的推广,从事翻译工作的专兼职人员数量大大增加,但与“讲好中国故事”的需要相比,翻译质量,即用能打动外国人的方式介绍中国的能力,还很不够,大批高端中青年人才还有待培养。

2014-07-29 10:26:45

  • 唐闻生:

目前国内的中译外人才队伍到底有多大,其中有多少高端人才,还没有一个准确的调查数据。但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统计,截止2014年上半年,通过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以初、中级为主)的人数仅3.6万人。据中国译协估计,能够承担审定稿任务的各语种高端人才全国恐怕不足万人,其中中译外高端人才或许不足千人。我们当前面临的问题,刚才明伟局长已经讲得很清楚了,我不再重复。

2014-07-29 10:27:05

  • 唐闻生:

2010年,中国译协举行了一个由高校翻译院系负责人参加的小型座谈会,并在会上做了一个调查。参加调查的教育工作者认为, 造成中译外人才巨大缺口的主要原因是:1)高级翻译人才,尤其是中译外人才的培养难度大;2)翻译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和劳动报酬低,难以吸引优秀人才;3)社会对翻译特别是中译外的作用不了解也不重视;4)其他,如:学生语言基本功太差等。

2014-07-29 10:28:06

  • 唐闻生:

那么,怎么办?

首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人才?

从事中译外的高端翻译人才,显然必须具有相当的外文功底。但显然这远远不够,因为他们实际上从事的,不只是文字的沟通,而是文化的沟通,意思的沟通。因此,他们必须“知己知彼”,即比较深入地懂得我方在说什么,想表达什么,为什么这样说,也懂得外方对这个问题是怎么想的,怎么讲他们才能理解我们在说什么。这绝不是字对字的转换,而是一种再创作,要求译者不仅要有扎实的中外文功底,而且要具有相应的专业知识。

2014-07-29 10:28:25

  • 唐闻生:

这样的人才,一时不足,有什么弥补的办法吗?

针对目前高端人才不足的状况,可以考虑用“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传统,在重点课题上先下功夫。即选择需要重点“走出去”的题目,聚集懂外文的中国译者、懂中文的外国译者以及懂得中文稿内容(最好是作者本人)的人员,共同切磋译出。当按中文原文翻译出来,外国人不易懂、甚至可能产生误解时,可以征得原作者的同意后改换一种表达方法。

2014-07-29 10:28:37

  • 唐闻生:

当然,为此需要做相应的组织工作,需要建立汇集不同语言、不同专业方向的高端中译外人才库;也需要为翻译人才增长知识,扩大视野,有针对性地组织培训。比如:在翻译某篇重要文章时,请熟悉有关背景和文章含义的人员,向翻译人员做讲解,并在翻译的过程中提供咨询。

2014-07-29 10:29:11

  • 唐闻生:

为使年轻有为的译者尽快成长,可以吸收与此有关的少量优秀年轻译者参与工作,耳闻目濡,会得到进步。

人才库中,还宜包括一定数量、擅长不同专业的外国译者。他们以外国人的视角,更能体会读者的感受,更容易找到切合自己母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他们的弱点,可能会是不够熟悉中国国情和中国文化,因此也需要中国同行,特别是懂得所译内容的中国朋友的帮助。

2014-07-29 10:29:26

  • 唐闻生:

在聚集和培养高端翻译人才时,切不可忽略非通用语言翻译人才和我国少数民族语言翻译人才。

世界上通用英法文的地区固然很多,但使用阿拉伯语和西班牙语的人口也并不少。何况,每一个国家的人都会因为你用他的母语与他交流而感到亲切易懂,更乐于接受。

我记得有一个外文局的朋友是学斯瓦希利语的,他到坦桑那个时候编了有很多生活小常识,怎么使用洗衣机、煤气灶,风行坦桑,销售量极大,因为他是用斯瓦希利语写的,切合人家的需要。

为鼓励非通用语言外语工作者保持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应考虑根据其语言能力给予适当的工资或津贴。由于他们所学语言适用范围有限,可以考虑建立能让他们在使用其语言的不同单位间流动的机制。

2014-07-29 10:30:16

  • 唐闻生:

我记得以前翻译室老主任说过,前苏联的外交部就是这样的,会通用语种之外的,多会一种语言就多一点工资或者津贴。如果会的是非通用语种或者稀缺语种,还要多一些。我觉得我们也需要这样一个激励机制。由于他们所学语言适用范围有限,可以考虑建立能让他们在使用其语言的不同单位之间流动的机制。

我有一个切身体会,前几年到乌克兰开会,脸上被泼了东西,那个总统,他的夫人有一个基金会,叫我们去。因为前面有一个开幕式,还有一个论坛,我和外交部借了一个俄语翻译。开幕式上,我们和大使坐在包厢里。讲着讲着,总统上来了,讲了20分钟,说讲的什么,不知道,讲的是乌克兰语。使馆没有乌克兰语翻译,国内也没有。学乌克兰语的只能在使馆和欧亚司,其他会俄文或者英文的就流到别的使馆工作去了,这是很大的浪费。现在国内培养乌克兰语的北外有,上外有,当时总统夫人还去过他们开过的一个班,但是就是这些学生,出去以后使用怎么样、提高怎么样,你得用他,要给他用武之地,可能就在使馆或者外交部没有那么多位置,现在也都在精简编制。是不是可以借到广播电台或者使用这个语言的地方,也可以给他们创造机会,或者外文局也会让他们翻译一些什么东西。不然的话,我们就白说了,学生学出来以后也不干这个活,就很难培养非通用语种的高端人才。

2014-07-29 10:34:52

  • 唐闻生:

我国有绚丽多彩的不同民族的文化,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我国少数民族的昨天和今天,是很值得讲述的“中国故事”,但要讲得好,不一定是只懂汉语的外语工作者能够一手做到的。他们还需要少数民族语言工作者的帮助。比如藏民族、藏文化,也有很丰富的内容,可能从藏语翻译成汉语不见得那么准确,所以需要有少数民族的同志参与其中。

2014-07-29 10:34:53

  • 唐闻生:

还有一件事,要吁请出版单位予以支持,那就是稿费标准。可以理解,为了降低成本,会希望尽量降低稿费支出。面向市场竞争,会愿意支持能够尽快抢占市场的热门译作,不论水平如何。不是有多版本的《达芬奇密码》吗?稿费标准也要像这样的作品倾斜,但是这样就容易扼杀精品的产生,鼓励粗制滥造,最终对出版社的声誉产生了不利影响。如果稿酬能够拉开距离,以质论价,则可能会有助于质量的提高。花点本钱,出一些精品,不仅可以提高出版社的身价,也可以为自己赢得一群高质量的译者队伍。原来都说这是国家什么什么局定的稿费标准,后来进一步了解,已经不是了,其实是各出版社自行掌握的,所以在座的如果有出版社的人或者朋友,希望你们予以关注。

2014-07-29 10:43:26

  • 唐闻生:

从长远来看,不断壮大的、可持续的高端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还要仰赖高等院校的努力,以及产学研的结合。为使老师们能有更切身的体会,应考虑吸收一定数量的适当人员参与各课题的翻译工作。关于教育问题,一会儿还有专题发言,我就不班门弄斧了。

2014-07-29 10:45:55

  • 唐闻生:

听说,有不少学外语,甚至学翻译专业的大学生,毕业后更乐于出国,以学得的外语去谋另外的前途。一些老师和老一辈翻译工作者,为此有些寒心。这的确是一种新的社会现象,但不会是全部。总会有人愿意坚守祖国这片土地,到了外国也愿意尽力使外国人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因为自己是中国人。中国的发展,呼唤着更多的人更好地向外介绍中国。这是祖国和历史赋予的使命。相信只要我们努力,工作得法,我国高端翻译人才队伍会不断发展壮大。

2014-07-29 10:46:11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