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4、关于河南与毗邻省份临界地区发展水平比较
从行政区划看,与河南省毗邻的省份有安徽、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和湖北6个省,临界地区包括20个省辖市,40多个县,报告选用2008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四个数据来反映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指标,从这些数据对比分析的结果看,与河南省相邻的20个省辖市中间,有13个省辖市的人均GDP低于河南省临界地区,7个省辖市高于河南省,这7个邻省临界省辖市中,四项指标均高于河南省临界地区的只有山东省的泰安、济宁、聊城3个市,其中泰安和济宁2市是济南——青岛城市圈的腹地,不属于中原经济区的范围。其他4个临界直辖市与河南省临界地区相比指标有高有低,水平差距不明显,处于同一发展阶段。从44个临界县(市)层面看,人均GDP高于河南省临界县的临省县份只有4个,占1/10,其中3个是上述山东3市所辖县份。
整体上看,不仅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对毗邻地区具有较强的辐射带动作用,而且位于省界上的省辖市、县(市)的发展水平,绝大多数也高于毗邻地区,呈现出全方位、跨行政区向外辐射的区域经济特征。这也说明,以河南省为主体、跨行政区的区域经济体,是一个客观现实存在。
2011-03-09 11:12:33
5、关于中原经济区粮食核心区建设
报告认为,以河南省为主体的中原经济区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地位,随着国内外粮食市场形势的变化,这种地位只会强化,不会削弱。建设中原经济区,在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时期,保障不断提高粮食的生产能力,要寻求和探索一条既不以牺牲粮食和农业为代价加快工业化、城镇化道路,又不以牺牲粮食产区、粮农的利益为代价,不以牺牲粮食产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机会为代价的粮食稳定增产、农业稳定发展的道路。为此,必须抓住能够促进“双赢”的关键环节,着眼于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和农业竞争力,探索新的崛起之路。
2011-03-09 11:13:43
6、关于中原经济区工业化进程的基本评价与战略选择
报告根据工业化的一般理论和新型工业化的含义,分析研究了中原经济区工业化进程,以及工业化进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选择。报告运用综合评价法判断,2009年河南工业化综合评价值达到57.55,工业化进程处于中期中间偏上的阶段,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凸现。但受历史产业布局和自身资源禀赋等因素影响,中原经济区工业主导产业呈现出层次相对较低、资源指向明显、高加工度不足、主导产品仍然主要处于价值链低端等特点。加快推进中原经济区的工业化进程,必须针对上述问题,围绕中原崛起目标,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2011-03-09 11:15:33
7、关于推进中原经济区新型城镇化进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原经济区城镇化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了明显进展,但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和中部六省平均水平,中心城市的竞争力、辐射力和带动力不强,城镇粗放式发展的状况尚未根本改变。目前,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明显加速,已进入工业化和城镇化互动互促、快速发展的新阶段。根据中原经济区工业化水平远远高于城镇化的实际,报告认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总体思路是:以新型城镇化为突破口,以“一划”带“两化”,促进“三化”协调发展,推动城镇化由偏重规模扩张向注重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转变,走出一条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互相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具体来讲,就是要在五个方面着力:一是创新城镇化发展理念,真正把城市集群发展、城乡统筹发展、城乡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贯穿于城镇化建设的全过程;二是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培育壮大中等城市,加快发展小城市和小城镇,加快构建现代城镇体系;三是提升城镇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质量和水平,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四是创新行政管理体制;五是进一步提高城镇文化品位。
2011-03-09 11:16:33
8、关于中原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
中原经济区区域面积广、人多、资源丰富,发展条件也比较优越,而且又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国内外产业结构升级和转移加速带来的发展新机遇。中原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总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是,通过完善扶持政策、构建投融资体系、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发展环境等措施。
2011-03-09 11:18:38
9、关于中原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
报告认为,中原经济区作为发展洼地,发展要素层次低,要实现中原崛起,离不开对外部条件的充分利用,必须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集聚更多的发展要素,加快发展进程,提升发展层次。但受区位条件、要素禀赋、政策差异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中原地区不能采取与沿海同样的对外开放思路和开放模式,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实际和发展的新要求,实施具有内陆区域特色的开放战略。在发展思路上,坚持以实现“要素集聚、结构提升”作为开放型经济战略的核心,坚持对内对外开放并举,扩大总量与提高质量并重,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走对内对外开放、内外联动发展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之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在发展路径上,重点从四个方面推进中原经济区开放型经济发展。一是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尽快提升要素结构水平;二是发挥传统要素比较的优势,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和积极承接跨国及沿海产业转移;三是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全方位发展开放型经济;四是大力实施跨区域发展和“走出去”战略。
2011-03-09 11:20:38
10、关于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发展的评价与战略推进
中原地区作为中华文明的发源地,历史厚重、文化灿烂,文化资源得天独厚。中原经济区目前的优势很多、劣势也很多,发展还处于起步的阶段,规模、结构、运作理念、创新成果也都是比较落后的,所以丰厚的文化资源和这些矛盾交织在一起,针对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区的发展,报告指出,中原经济区文化产业的发展应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一是树立科学的文化发展观;二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三是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文化企业;四是加快培养创新型文化人才;
2011-03-09 11:21:38
11、关于中原经济区人口发展
建设中原经济区,优势在于人口,潜力也在于人口,关键也在于人口。作为中原经济区的主体,2009年河南总人口已经接近1亿,要实现人口增长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发展相协调,中原经济区人口发展必须继续稳定低生育的水平,提高人口素质,改善人口的结构,优化人口分布,健全劳动就业和社保体系。报告还提出了建立健全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五大长效机制:一是建立健全人口工作的领导机制;二是完善与城乡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相适应的公共财政投入体制;三是统筹协调各项社会经济政策,建立有利于实行计划生育的经济、社会、福利制度;四是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服务、信息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五是稳定基层的工作机构和队伍。
2011-03-09 11:25:38
12、关于中原经济区竞争力评价
报告从区域开放的视角出发,选择中原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珠三角经济区、江苏沿海经济带、成渝经济区、海峡西岸经济区做样本进行竞争力比较分析。六个经济区89个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结果表明:中原经济区的首位城市——郑州市排名第17位,在89个城市的平均得分之上,但又不及第一名深圳市的1/10,中原经济区的其他城市均排在30名以后,且都在得分平均值之下。中原经济区内部地区综合竞争力分析表明:中原经济区发展整体上呈现西北高东南低的状况。郑州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其次是洛阳、焦作、许昌、三门峡、淮北、长治等,而阜阳、亳州、宿州竞争力最弱。这说明郑州是中原经济区的核心增长极,洛阳次之。因此,中原经济区要借助新一轮区域大发展的契机,利用好自身优势,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变低于全国和区域平均水平的现状,力争成为拉动中国经济的又一增长极。
2011-03-09 11:26:38
13、关于晋东南、冀南、鲁西南、皖西北地区发展
中原经济区除包括河南省18个直辖市,还包括毗邻的晋东南、冀南、鲁西南和皖西北中的部分市、县。报告从发展特色、发展水平、发展态势、区域协调等四个方面,对四个区域的发展进行了分析。从发展特色看,这四个区域的经济结构西北偏重、东南偏轻。晋东南地区依托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了能源化工业为主的重工业结构;冀南充分利用铁矿石储量丰富的优势,协调了钢铁和装备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鲁西南和皖西北依托优良的土地资源和较为丰富的煤炭资源,形成了以粮食和农产品生产加工为主,煤炭化工业快速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从发展水平看,西北地区较高,东南地区偏低。从发展态势看,这几年四个地区的产业进一步做大做强,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和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出现了好的态势。从区域协作情况看,这四个区域与河南临界地区,资源条件相似,产业结构相近,经济同质性强、内部协作紧密,呈现出资源共享、市场共建、产业共兴的发展格局。
中原经济区作为一个新生事物,对理论研究工作者来讲,是个全新的领域,是个重大的课题。《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2011)》需要完善的地方还很多,仍然有一些漏洞与不足,敬请各位领导、专家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丰富理论、改进方法、优化成果!
最后,祝各位领导、嘉宾、专家和朋友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
预祝《中原经济区发展报告蓝皮书》发布会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1-03-09 11:2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