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机床:全球视野下的自主创新路径 ———主持人与采访沈阳机床集团记者的笔谈
担负起历史重任 把发展压力转化为创新动力
武力:沈阳是国家“一五”、“二五”时期重点建设起来的以装备制造业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之一。沈阳也很早就被誉为中国的“机床之乡”。但在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过程中,沈阳机床行业也曾历经艰难。最近,特别是国家实施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机床之乡”不断传出好消息。通过多年来对沈阳机床行业的跟踪、观察,你认为沈阳机床究竟发生了哪些变化?
孙潜彤:机床是“万机之母”,在整个制造业中处于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而一向以振兴我国装备制造业为己任的沈阳机床集团,由此面临着新的历史任务。我个人感觉,经过20年艰苦改革,沈阳机床集团通过不断地否定自己、重塑自我,企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是以市场为先导的发展战略和思维模式的确立,而通过对技术、机制的自主创新,寻求一条又快又好的持续发展之路,则是沈阳机床集团近年来取得的最重大成果。
沈阳机床从不以自己的机床产量达到世界第一而喜形于色,而总是深深担忧其背后隐藏的危机。
沈阳机床“生于忧患”,主要基于两个认识:整个机床工具行业连续3年高速增长的好日子过去后怎么办?汽车、航空、造船、发电等主要市场需求越来越集中指向高端产品,非数控的普通机床需求量将会大幅下降;沈阳机床去年数控机床产销超过1万台,但产品技术附加值仍然不高怎么办?沈阳机床集团清醒认识到自己还未形成国内绝对领先,还未拥有一流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创新研发体系。
现实也给沈阳机床两个重大课题:一是要承担起国家任务,在急需提升的重点装备领域完成核心的、系列的、具有战略意义的强点突破;二是要完成国际化企业的战略转型,以高端产品争取国际话语权、标准制定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已经看到沈阳机床借助自主创新的加速启动————沈阳机床成功跨过汽车产业这个“高门槛”;以高品质成套设备服务于上海磁悬浮工程;突破国外高档数控技术封锁,推出五轴车铣复合加工中心等拳头产品,以多项世界领先技术引起国际业界的高度关注……
更高平台上的起飞 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
武力:自主创新,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说起容易,做起来很难。企业通往自主创新之路也绝非一条,不同的企业可以选择不同的自主创新模式。但如何学会利用生产要素的全球配置以及科学和技术知识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条件下的自主创新,是我国多数企业的共同课题。对装备制造业来说,技术的竞争往往不是大与小的胜负,而是快与慢的角逐。我注意到,沈阳机床有个理念叫做“自主创新不等于自我创新”,其中有何涵义?
孙潜彤:沈阳机床的技术创新之所以呈现快步赶超的态势,我认为它走的是一条集成创新之路。在这个过程中,沈阳机床通过树立全球视野,在不断扩大开放中盘活并高效整合一切可利用的创新资源,在更大范围、更深层次上学习了国际、国内先进科技成就,分享了国内外研究开发资源、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科学技术成果,并加快形成了一套全球化研发体系。
其实,选择适合的自主创新途径,沈阳机床也不是一步到位,有一个曲折过程。最早是模仿,后来是买图纸,希望通过合资合作引进技术。结果发现以市场换技术,永远也换不来核心技术:合资只是帮助外方打开了中国市场。倒是一家国际机床业巨头很不理解中国同行的做法:肯花这么大代价去买过时的图纸,为何不肯自主研发?
这句话让沈阳机床人觉醒。但他们首先否定了“从零起步”、“闭门造车”的自我创新模式,审时度势,沈阳机床选择了广建技术创新联盟之路,以登上更高的起飞平台。在国内,沈阳机床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等合作,研发高档数控机床的基础技术、共性和关键技术。在国际,与世界顶尖机床设计公司德国R+P合作,与德国鲁尔大学等合作,开展高端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等。通过这些技术联盟,沈阳机床“十五”期间合作开发新产品45种,合作实现技术创新23项,创新产品销售收入以10亿元计。
确实,整合创新力量是艰难的。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关锡友对德国和中国的技术创新体系有一个比较分析。德国数控机床技术为什么最先进?因为他们有一套分工明确又合作紧密的体系。研究院所和企业分头去做自己最擅长的部分,整合起来就是各项细节都趋于完美的高端产品。而我们的企业与科研单位却往往谁干什么互不通气,不少科研成果成了“塑料苹果”,束之高阁。技术创新的体制壁垒导致技术壁垒,“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维模式造成大量的重复劳动,阻碍了技术进步和产业化进程。
这种情况企业怎么办?沈阳机床主动迈出了市场化技术合作的步伐,并牢记“合作”背后的两个关键字————“共赢”。科研力量在哪里就在哪里建设企业的技术创新平台,并绝不吝啬科研人员的薪酬待遇。凭这种海纳百川的胸怀,沈阳机床把企业外部技术研发体系建到了上海、北京,乃至德国、意大利。
比如他们在柏林工业大学建立研发分中心。创新联盟不仅存在于企业和院所之间,也广泛存在于企业和企业之间,把他们串在一起的是责任和利益;比如,沈阳机床与上机在完成曲轴加工的合作,有效利用各自的优势,优化技术方案,提高成套项目的成功率;再如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所联合成立沈阳高精数控技术有限公司,与意大利菲迪亚公司联合开发,共同进行数控系统等的研发……一个遍布国内外的沈阳机床集团研发网络正在形成。这也是沈阳机床用3—5年缩短与世界机床先进水平10—15年差距的底气所在。
培养创新型团队 让“人才为本”成为企业基因
武力:企业实施自主创新战略关键靠人才。而创新需要持续不断的动力才能支撑未来。同时实现持续的自主创新,只有一批人,一代人是不够的,它需要形成创新梯队和团队,更要培养一种创新文化和创新精神。沈阳机床提出了一个“将‘以人为本’植入企业发展基因”的新鲜理念,请就此深入谈谈你的采访心得。
孙潜彤:我曾经问过沈阳机床的技术骨干,企业现在对待人才的激励政策很到位,但等你们退休或者中途领导层人事更迭怎么保证政策不变?他们告诉我,“以人为本特别是以人才为本”的发展理念好像基因,已深深植入了企业的肌体,使沈阳机床集团对待人才问题,甚至不怕辛辛苦苦培养好的人才跳槽,“跑到企业外面去也是中国人,就当为国家培养人才,没什么可后悔的。”这是沈阳机床购并德国机床企业后的一种高层次领悟。
沈阳机床领导层认为,企业魅力不在销售额和利润多少,在于人才是否源源涌入。使人才涌入的前提条件,一是物质待遇,二是精神薪酬,包括事业发展前景、个人荣誉等,三是企业追加个人智力资源投资,蓄积员工能力资本。
多年来,沈阳机床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培养方式,他们先后多次派出近300名科技人员前往德国、意大利、日本等机床制造业发达国家进行系统研修。通过与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联合办学的模式,常年开设了工程硕士进修班,为技术人才的再深造奠定了基础;派出专门技术人才深入到国内大型汽车集团,研究汽车典型零部件制造工艺等等,大批年轻技术人才脱颖而出。目前,沈阳机床一大批科技骨干已经成为“863”课题、“十五”国家科技攻关等科研项目的负责人,部分人已经走进集团公司核心层。与此同时,企业还花重金聘请世界机床制造专家,拨出专款,在企业内部成立了外国专家工作室等多个项目组,在国外专家的指导下,企业独立研制的TAM大型立式加工中心等多种产品已经在市场上结出累累硕果。
一切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都离不开人。沈阳机床从来没有放弃对技术人才的追逐,即使是在企业最困难的时期,为了留住现有人才,在所有人只有最低工资的情况下,采取总经理专项基金————“行政补贴”的方式给予科研人员特殊照顾。沈阳机床每年评三项大奖,其中之一就是产品开发奖,最高奖金达几十万。
现在沈阳机床的研发力量雄厚,拥有专职技术开发人员近1000人,其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11人,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200多人。据统计,整个公司研发人员的平均年龄32岁。同时,在技术创新一线还不断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这是沈阳机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显著特点。
沈阳机床还有一个特点,投入人才培养和科技研发不具功利性,拿基础研究来说,那是决定企业将来命运的投入,某些层面上也可以把这个研究责任推出去,但沈阳机床坚持非实用性学术研究也一样获得集团支持。非凡的远见是一个企业能够基业常青的保证———沈阳机床的启示弥足珍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