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魏可镁代表:建设创新型国家 人才第一重要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3 月 13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改革开放2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获得了长足发展,成就举世公认。然而,现在我们越来越感觉到发展过程中的科技约束:为什么中国目前只能是“世界加工厂”而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不能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呢?所有这些问题归根到底,就是因为我们的科技水平太低,自主创新能力太差。

落实“十一五”规划,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我们国家今后经济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然而我们知道,在“十一五”期间,经济全球化进程仍将加快,世界各国的竞争态势将会更加激烈,综合国力竞争的焦点将日趋落在人才、智力资源的开发和使用上,谁拥有一流的创新人才,谁就拥有一流的发展优势。那么,我国需要怎样来培育自己的创新型人才、如何吸引国外的留学人员为国效力、如何解决不发达地区、中西部贫困地区人才流失,带着这些问题,中国网记者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工程院院士魏可镁。

中国网记者:中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最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魏可镁:当然是人才问题了,人才是具有高增值性和惟一具有能动性的资源,人才是创新之本。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要想方设法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和稳定人才,让人才的创造性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为此,国家要想方设法解决科技人才的后顾之忧,为他们充分发挥才能创造宽松的条件。

中国网:有人认为,国外企业利用手中的资金优势,甚至在国内设立研究基地,将国内的精英人才网络旗下,为他们技术创新服务,而国内的企业只能用二流人才,甚至三流人才搞创新。您怎样看这种情况?

魏可镁:现实情况的确如此,而且问题相当严重。许多的国外企业已经有近百年的发展历史,有着雄厚的资本积累。他们利用资金优势,进入不发达国家投资建厂或设立研发基地。短期内来看,这种引进外资的做法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从长远来看,过度依赖外资,却使引资方的原始创新能力减弱,甚至失去创新能力。同时,他们还利用高薪的诱惑将当地的精英人才一网打尽。这样,它在当地赚取巨额利润的同时,并利用当地的精英人才不断地创新自己的技术,可谓一箭双雕。由于在资金和人才方面无法与外资企业抗衡,当地的企业就只能利用二流人才,而且在技术发展上还会受到对方的排挤和打压。

中国目前的情况跟许多发展中国家一样,都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这也是不发达国家在发展过程中所要付出的代价。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了必需转型的时候,而且我们的条件也已经具备。温总理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和“十一五”规划中,都明确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的确是英明之举。相信随着政府的重视,人才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中国网:中国这几年引进了大量技术先进的组装生产线,推出了大量新产品。但大家普遍认为,由于消化吸收能力不足,我们的企业已经沦为国外企业的“苦工”,国外企业利用其技术优势从中国赚取巨额利润,而我们希望通过引进技术来提高本国技术水平的初衷却落了空。您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的企业消化吸收能力的低下?

魏可镁:造成企业消化吸收能力低下的原因其实是很多的,涉及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企业只重视资金引进,忽视对核心技术的掌握;二、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企业不敢冒险投入巨额资金搞基础创新;三、一些企业不搞创新,专门仿冒抄袭别人的先进技术,这样投入少见效快,但这种做法却给市场带来了非常大的破坏性影响;四、国家对企业自主创新缺乏有力的支持;五、企业缺少大量的创新型人才来搞基础研究;六、国外企业利用技术优势,挥舞“专利”大棒对国内企业进行排挤和打压,或者收取高额专利费,使得企业不堪重负。

中国网:您对提高企业的消化吸收能力,有什么建议?

魏可镁:首先,国家应当对企业技术创新,从政策和资金上给予大力支持。因为我们的企业发展历史短、底子薄,如果没有国家的支持,很难与国外大企业展开竞争,即使勉强支撑,也很少能走到最后。很高兴看到,国家在“十一五”规划中已经提出,要在今后的五年内,建立百所技术研究机构。这将对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其次,我们的企业不能短视,应当有长远的发展眼光和规划,同时也要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不能只顾了赚钱,而将国家的安全和利益置之脑后。虽然低层次的仿冒抄袭在短期内能带来颇为丰厚的回报,但会给企业的发展前景抹上一层阴影。随着国外企业对国内市场的重视,这种仿冒抄袭的行为必然将失去市场,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所以企业必须重视自主创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才是最重要的。

中国网:数据显示,韩国留学生归国比例达到90%以上,回国后收入能达到在国外收入的2/3。相比之下,中国留学生归国情况似乎不容乐观,收入是一个重要因素。您认为我们应当如何吸引留学人员回国,并让他们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魏可镁:中国的在外留学生归国比例低的问题,已经是一个说了很久的话题。这其中有收入低的因素,也有国内创业环境不佳的因素。我们国家总体经济水平不高,在收入上对高技术人群缺乏吸引力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每个发展中国家所要面临的问题,没什么大惊小怪的,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像钱学森那样伟大。因此国家应当对留学人员给予特殊照顾,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同时,也希望中国在外的留学人员怀有强烈的国民意识和远大抱负,学成后能回来为祖国效力。

另外,国内应当为归国留学人员提供更多的展示才华的平台,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特别是对于一些国内急需的、领先国内或国际的技术项目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和资金支持,让他们感觉到国家对他们的重视和尊重。

中国网:如何解决不发达地区、中西部贫困地区人才流失问题?

魏可镁:解决不发达地区、中西部贫困地区“孔雀东南飞”的问题,需要一个过程,不可能一两年就可以解决的。“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出流。”这是个常理,谁也不可能一下子让那么多的人才去这些地区工作生活。短期内寄望,靠当地的经济发展来吸引人才过去是不现实的,但国家对这些地区的政策倾斜肯定是管用的。现在,全国大学扩大招生,且全国的就业形势并不是很好,毕业生就业面临很大的压力。如果国家能出台政策,给予那些自愿去不发达地区扎根工作的学生特殊照顾,或者要求本省的毕业生必须回当地工作几年后,才能跨省流动。另外,国家也可以考虑将扩召的名额向不发达地区和中西部地区倾斜,适当降低高考分数线,实行定向委培,即这部分学生毕业后必须回到当地工作。这样就会在短期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不发达地区的人才流失问题。

中国网:最后请您谈谈,在培养创新型人才方面,我们今后应当怎么去做?

魏可镁:在培养新型人才方面:首先,我们必须高度重视人才规划。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要按地区、行业编制人才战略规划,用以指导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人才市场。根据我国宏观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具体计划,要制定科技人才回国特别行动计划,重视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以避免从源头流失,同时做好重点人才的引进工作。只有搞好规划,我们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才能知道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并怎样去培养这类人才;其次,国家要下决心彻底改变目前应试教育的现状,大力提倡启发教育、创新教育,培养具有创新精神、能灵活驾驭知识和具备较强社会适应能力的高水平人才。再次,国家应当在一些科研水平高的院校和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建设研发基地,为高水平人才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们能充分发挥才干。最后一点,要努力营造平等、开放、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氛围。由于中国的文化注重尊老敬上、和气生财、不爱出风头,使得大家普遍缺乏竞争意识,甚至还有“枪打出头鸟”的思想作怪,再加上搞创新研究是一项风险很高的活动,能下决心去做这方面工作的人本身就已经很不容易。因此,社会应当对创新失败者多一点宽容、少一点指责和嘲讽,让他们能心无顾忌地去搞科学研究。(胡永平)

来源: 中国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