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许跃芝
在辽宁代表团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科院院长路甬祥在发言中讲到,“着力提高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这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根本所在和关键之一。”记者就相关问题,采访了路甬祥代表。
问:我国提出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目标,您认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答:我觉得最关键的问题就是要使企业自觉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当今时代,往往先有科学新发现,然后才有技术的原始创新、产业和工艺方面的应用开发,但是无论任何科技创新,如果不经过企业运作,是不可能转化成规模产业的,也不可能真正成为第一生产力,不可能从知识、技术转变为物质财富,更不可能完成从投入转变成新的知识和技术、再从知识转变为更大的物质财富这一价值循环。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企业是否自觉成为创新的主体是完成整个产业创新过程的关键所在。
如何让企业成为自主创新的主体呢?
首先企业要自觉投资科技创新、依靠科技创新。企业经过自主创新、科技创新、经营管理的创新有可能赢得一定的竞争优势,这种优势需要市场环境给予相应的保障和鼓励。这就要求政府通过政策和法规等手段,建立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所以凡市场经济型国家、科技创新型国家,它的基本条件是市场必须法制化,遵循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使企业家只能通过科技创新、经营管理创新来赢得竞争优势,进而使自主创新成为企业的自觉行为。
问:有的科研机构认为,企业不具备技术创新的能力。您作为中科院院长,站在科研机构这个角度,您如何看这个问题?
答:这个观点当然是片面的、不正确的。企业要具备科技创新能力,有两个条件:一是客观条件是否允许和需要企业创新,二是企业创新需要建立起自己的创新机制和创新队伍。
企业的创新行为和国家科研机构的创新行为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企业创新的市场目标性很强,而科研机构则不同。由于科学研究往往是技术创新的源泉和先导,政府需要做的就是支持基础科学研究、发现新知识。有了新知识,才会有人用新知识去发展新技术,这是一个基石,是一个土壤。另外,科技创新中还有一些不能市场化的东西,比如说人口、卫生、农业、环境、生态等,这些都是为社会公共领域服务的。这类公益性的研究,也是要以国家支持为主。
因此,国家科研机构主要是做基础性、公益性,还有战略高技术的前瞻性的研究,而企业主要是从事面向市场、面向应用的产品开发,工艺技术开发,还有营销、经营、管理的创新,这两者之间是前后呼应、互相衔接、相互促进的关系。
科研机构的定位就是面向国家战略需求、面向世界,研究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东西,就是要成为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技创新基地,成为培养科技创新人才的基地,成为高新科技产业的基地。同时要把知识、人才、成果及时转移到企业中去,服务企业,发展企业。
问:我国为什么要加强原始创新,如何培育原始创新?
答:创新分为3个层次,即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很多,也很重要,我们必须给予足够重视。但是,我认为强调原始创新还是最重要的,因为往往只有原始创新才能引领新的突破,才能引领世界市场技术创新的潮流。原始创新往往是核心技术的创新和突破,是一个从无到有的创造。以DVD播放机为例,许多DVD生产厂家在中国,但我们没有核心技术,所以每做一台机器,仅专利费就要支付19至21美元。我们打的是苦工,赚到的盈利可能就是每台一两美元,大部分的钱给了原始创新专利拥有者。
从人类历史来看,重大的原始性创新甚至能够带来产业的革命。比如瓦特发明蒸汽机、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使得整个时代都发生了变化。这就是原始性创新的力量。核心技术和原始创新是买不来的,必须依靠自己的力量奋力突破。原始科学创新和核心技术的原创能力,是决定国家科技竞争力的核心,也决定着国家科学技术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培育原始性创新的主要任务当前主要落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身上,发展到一定时候也会出现在企业,但最主要的基础研究和前沿探索还将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企业创新要人才,人才哪里来?当然要学校培养。企业要新知识,新技术的苗子哪里来?可以从国家和民间的研究机构和大学来。因此,必须建立起一个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我们才能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中持续发展,也才能大有作为。
来源:经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