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简称《建议》)明确提出,要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大力提高原始创新能力、集成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
一些参加“两会”的代表、委员纷纷表示,中国现在已经到了大力发展自主创新的时候。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全国政协委员,中山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毛蕴诗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的经济增长依然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经济高速增长主要依赖于资源的高投入和高消耗。经济增长方式粗放,产业技术水平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效益的粗放型增长方式导致经济运行成本大幅上升,可持续发展面临的资源和环境压力日趋严峻。二是对国外技术重引进、轻消化吸收和创新,造成不断重复引进和对引进技术的持续依赖。
毛蕴诗认为,解决这两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解决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上,在“十一五”规划期间,中国必须实施技术创新战略,提升产业技术水平,推动产业技术创新,以应对目前经济增长中的深层次问题,最终达到转变经济增长模式的目的。
全国政协委员,云南大学发展研究院院长杨先明长期研究我国与南亚、东南亚贸易关系。他提出了“技术效率”和“技术能力”的说法,前者是指技术对生产能力提高的水平,后者则是技术更新发展的能力。杨先明指出,跨国公司的直接或间接的投资,的确可以提高我国企业和产业的技术效率,但对技术能力的提升作用不大,核心技术是不可能买得来的。
研究表明,我国通过大量引进先进适用技术,促进了产业结构升级,但国内企业创新能力没能同步提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对外技术依存度在50%以上。
全国政协委员、吉利汽车董事长李书福也表示,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是不能用购买来实现的。引进来的技术,不是中国自己的创造,不能形成自己的创造能力。如果仅仅依靠引进国外的技术,就会形成“引进依赖症”,永远不能形成自己的创新能力。
改善对外贸易环境
据统计显示,2005年,中国对外贸易达到14221.2亿美元,顺差达1018.8亿美元,均为历史最高记录。但同时也有研究表明,自1995年后,中国国内企业对贸易顺差的贡献在不断下降,而外资企业对贸易的贡献呈上升趋势。出口的产品种类多集中在加工贸易和劳动密集型产业,产品处于国际分工的低端,缺乏自主品牌,只能以廉价劳动力换取微小收益。
杨先明表示,目前我国贸易结构存在问题,大量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使得我国同发展中国家的贸易冲突越来越多。因为,跨国公司追求成本最低化的投资战略,这种战略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同时进行,使得跨国公司之间的利润竞争,转化成各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价格竞争。
杨先明认为,如果没有自主研发的核心技术,我国就只能服从跨国公司的价值链的分工,想实现贸易的持续增长也将变得越来越难。只有在自主创新上走在前列,实现贸易结构的转变,才能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主动权。
提高企业和产业竞争力
一些来自企业的代表委员表示,与发达国家企业相比,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存在较大差距。加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就必须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尤其是企业的研发能力。
全国人大代表、长安集团董事长尹家绪在他的议案中提出,自主创新品牌对汽车产业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国家汽车工业参与国际分工的深度,对我国经济发展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尹家绪认为,没有自主开发能力、自主品牌的汽车产业不可能成为自主发展的产业,培育自主品牌是确立我国汽车工业在全球汽车工业中地位的关键。没有一系列知名企业和知名品牌为支撑,没有国家整体的科技实力和工业实力为依托,仅靠资金链维持与国际合作的关系是注定要失败的。拥有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和世界知名的产品品牌,是促进我国技术进步的载体,更是我国参与国际合作、谋求话语权的重要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