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一期香港《经济导报》载文指出,中国制造业经济总量占全球的6%,但研发投入只占全球的0.3%。在制造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发明数只有美国、日本的三十分之一,只有韩国的四十分之一。文章写到,要想达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60%左右的目标,中国必须在政策扶持上有重大突破。
“创新是现代经济增长的核心。”1912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系统地研究技术进步促进经济增长的内在机制,第一次提出创新概念。
进入20世纪以来,一种有别于传统的“资源型”、“依附型”的国家发展新战略亮相:以科技创新为发展之本,依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强大的竞争优势,这样的国家被称作“创新型国家”。
其实,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已经逐渐意识到,综合国力的竞争已集中到创新领域,并以科技创新的成果转化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化为公认竞争的关键。因此,各国政府纷纷制定新的创新政策,走创新型发展之路。
中国经济增长长期以来主要依赖资源、资本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的驱动,随着经济规模的不断扩大,能源、资源、生态环境对经济增长的约束也逐步加大。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迫切而重大的政策选择。于是将“自主创新”镶嵌于未来战略棋局的重要位置,对中国来说,实是时势使然。
文章指出,不容讳言的是,试图由从制造大国向强国转变的中国目前依然以廉价劳动力、资源消耗、优惠政策博得在世界中的竞争优势,而在原创能力和关键技术自给等方面则相形见绌。有关数据显示,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世界49个主要国家中仅居于第28位。
今年的全国科技大会提出,中国未来15年科技发展的目标是,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使科技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撑。“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指出,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要提高到2.5%。
这一次,中国的路要走多远?
文章称,提高创新能力,真正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重大政策选择。要想达到2020年中国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要提高到60%左右,中国企业该如何加强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应进一步推进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特别是所有者在位的问题、治理结构的问题等等。在这些问题解决之后,应当打破产业和行业的垄断,特别是行政性垄断,使得更多的不同所有制企业,在这样的一个领域中,通过竞争开放,来促进创新的实现。另外是要通过组织的淘汰来实现技术创新。在现在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产品的淘汰比较激烈,但市场竞争的本质并不仅仅是一种产品淘汰,关键还是要通过组织的淘汰来实现。而国有企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是,大量的资金通过政府来投入,政府即使在企业亏损的情况下,也会通过财政的援助使这个企业能够继续存在。这种通过财政补贴来维持企业的办法,对整个市场的整肃极为不利。如果没有组织的淘汰,实际上,对产业的发展、竞争秩序的维护和促进国有企业技术创新,都会产生非常消极的影响。
其次是政府应有力推动。政府应开辟多种渠道,增加技术创新投入。根据中国经济的总体实力和创新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研发费用占GDP的比重,大体上应保持达到发达国家一半左右的水平。同时还要加强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引导,集中支持一批对行业发展和产业升级起重要作用的关键技术开发,在技术创新过程中逐步引导企业加强机制建设。
国务院不久前公布的《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的若干配套政策》,从财税金融政策、产业政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政策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等四个方面力促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推进。在前不久落幕的全国科技大会上,发改委、财政部等“实权部门”都被请去,相信改革配套措施将在不久的将来陆续推出。中国离创新型国家有多远?答案或许就在这一项又一项的改革举措当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