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市场换技术”争论折射出的自主创新话题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6 年 02 月 16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一场关于中国汽车业“市场换技术”得失的争论近来在官员、专家、媒体中间激烈展开。

发难者耸人听闻地宣称:中国汽车业20年来躺在跨国公司的怀抱里不思进取,无所作为,不但把中国轿车市场拱手让给跨国公司,丧失了当年的开发技术,中国汽车业已经沦为跨国公司的附庸。

而辩护者称:20年来,坚持对外开放,引进合资。“市场换技术”不但缩短了与世界汽车业的差距,还为中国汽车打下一个攻坚战——自主创新,在人才培养、技术平台、零部件体系等打下基础。

“市场换技术”的由来

什么是“市场换技术”,争论双方往往语焉不详,有正本清源的必要。

从狭义上说,“市场换技术”源自上世纪80年代初汽车工业提出的“技贸结合”。当时,基于公务活动和经济发展的急需,国家批准外贸部门进口一批数量不小的轿车和轻型卡车。当时作为中汽总公司董事长的饶斌向中央提出,在花钱进口汽车的同时,应该要求外方无偿提供相关的技术,促进当时资金困乏的中国汽车工业提高制造和开发水平。在中央的支持和协调下,这一设想随后在轻型卡车和奥迪100公务车项目上得以实现。

从广义上讲,“市场换技术”指的是始自上世纪80年代后期少数中外轿车合资企业建立,直至中国加入WTO,允许世界各大汽车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设厂,进行本土化生产。前商务部长吕福源曾谈及“市场换技术”的内涵。他说,中国必须有自己的骨干企业,合资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按中国的长远利益搞。我们让出巨大的市场,我们就有资格要技术、要利润。

中国轿车业的跨越式发展

谁是“市场换技术”的获益者?发难者认定,跨国公司霸占了中国市场,赚足了钞票,洋品牌泛滥,击垮了中国民族汽车工业。辩护者称,20年来依靠引进、合资,市场换技术的模式,中国轿车工业从无到有,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

1958年,红旗等第一批国产汽车,都是工人用榔头成千上万下敲打出来的。其后20年,上海牌轿车靠仿制外国样车,年生产能力只有3000辆。

改革开放,中国汽车业与几乎所有跨国公司寻求合作,没有一家愿意进入中国投资。一个年销量只有5000辆轿车的市场,还不到他们一天的产量。最后只有还在发展期的大众、标致等品牌愿意以CKD组装方式尝试合资,生产纲领定在小得不能再小的两三万辆。

1987年夏天,中央决策建立中国的轿车工业,确定“三大三小”轿车项目,有人向中央告状,说德国人要求上海大众的零部件质量必须送到狼堡认证,是卡我们脖子。饶斌恳切地提出:“搞引进就要选择当代先进水平,边干边学。合资的初衷,就是要千难万难地逼出一个世界公认的高水平。”如果当时放弃起步的高标准,今天中国轿车工业的水平起码落后20年。

进入新世纪,两股巨大潮流推动中国汽车业发生了质的变化。一是中国老百姓跨越了半个世纪的禁忌,获得享受汽车文明的权力。公车一统天下被打破,轿车市场出现爆发性增长。二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政府搬掉了限制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汽车业的门槛,全球十大汽车跨国公司悉数进入中国,中国汽车业率先进入了全球化、市场化的激烈竞争。

可以说,市场换技术是中国汽车业改革开放,跨越式发展一个阶段;也是一块走向自主研发、自主品牌创新阶段的“垫脚石”。

2005年中国汽车业的总产量接近580万辆,仅次于美国、日本。尽管如此,中国还算不上一个汽车大国——在中国,还没有一个世界级的自主汽车品牌,没有一家世界级的汽车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还要待以时日。

被忽略的最大获益者

跨国公司的确在中国汽车市场赚了钱,但这是他们在中国投入资金、转让技术、提供品牌、上缴税收之后从合资企业分到的合法利润。我们反对欧美一些人给中国的纺织品、家电出口设置障碍,又何必对跨国公司在中国合资生产汽车愤愤不平呢?

国家在汽车业的外资准入、合资企业股比、零部件国产化率等方面一直有产业政策进行调控。在中国汽车业的资产总结构中,中方投资,尤其是国有投资占了绝对主导的地位。中国汽车业是中国经济的支柱产业,还是跨国公司的附庸,这个问题今天还用争论吗?

汽车市场不但换来技术,也为国家赢得巨额的税收。中国轿车产品还带有高档消费品的印记,因此税收比例是世界最高的,购置一辆轿车费用的30%以上,作为各种税收进入了国家各级税收部门。

“谁在‘市场换技术’中受益”的争论中,它的最大获益者——广大中国老百姓往往被人们忽视了。

曾几何时,中国人面对的是20年前的落后车型,是高于国际价格三四倍的天价,是百姓与轿车消费无缘。只有在全球化、市场化的今天,中国消费者才可以用与国际市场同等的价格,随意选择与世界品质同步的轿车产品。

国际汽车投资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波及效益甚至很难用钱来衡量。1个汽车厂的工作岗位,可以带动上下游产业11个就业机会,这且不算大城市周边靠驾车游致富的农民们。从这点来说,不买车的中国老百姓也是汽车的受益者。(记者李安定)

来源: 新华网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