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玲
新世纪的第一个5年,我国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科技创新取得了丰硕成果,科技事业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之一。
根据世界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在进一步明确“创新、产业化”科技工作指导方针的同时,国家对全国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进行了重大调整,突出自主创新,在“促进产业技术升级”和“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力”两个层面进行了战略部署,各项科技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
创新成果蜚声世界
盘点5年来的科技进展,我们发现,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领域和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高技术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具有世界水平的研究成果,缩小了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开始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在航空航天领域,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实现了从“一人一天”到“多人多天”的重大跨越,我国已成为继美俄之后第三个有自主能力将宇航员送上太空进行科学实验的国家。
在基础科学前沿领域,非线性光学晶体、量子信息和通信、超强超短激光研究居国际前列;多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研究方面,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五粒子纠缠态的制备与操纵,并利用五光子纠缠源在实验上演示了“终端开放”的量子态隐形传输,先后被美国物理学会和欧洲物理学会评选为2004年度国际物理学十大进展之一;在国际上率先解析了SARS冠状病毒的主要蛋白酶的三维结构,为研制有关防治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在信息技术领域,我国研制的11万亿次曙光4000A高性能计算机进入世界十强,中国已成为除美国、日本以外第三个能研制生产10万亿次以上高性能计算机的国家;自主研发的龙芯、众志等系列CPU为解决长期困扰我国的信息核心技术“空芯”化问题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在生物和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继独立完成籼稻全基因组测序和粳稻第4号染色体测序后,研制成功国际上第一套水稻全基因组芯片,进一步确立我国在世界水稻科技方面的领先地位;首次在国际上成功克隆了水牛,这一成果将对水牛的高效繁殖和转基因产业化产生巨大影响。
在新材料领域,在国际上首次制备了新型深紫外非线性光学晶体材料和全固态激光器,巩固了我国在人工晶体和全固态激光器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全固态红、绿、蓝激光器一些主要品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开发完成了适合我国移动通信系统的超导滤波器子系统,使我国成为继美国之后第二个拥有此类实用核心技术的国家。
科技发展造福社会
回首过去的5年,我们看到,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一系列创新成果正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作用,并惠泽亿万人民。
通过科技创新,我国在通信设备、先进制造与自动化等国际高技术领域,形成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产品和先导性产业,培育出了新的经济增长点。仅以集成电路专项为例,集成电路设计产业产值从1999年的5亿元增长到2004年的近100亿元,有力地支撑了我国信息技术和产业的发展。同时,一批高精尖数控机床在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中得到了应用。这些高精尖机床的研制,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封锁,为“西电东输”、“南水北调”和国防建设等重大工程提供了必要的加工装备。
科技创新提高了各种资源的利用效率,为缓解能源、矿产和水等资源的紧张状况,建设节约型社会开辟了新的技术途径。我国开展了利用半导体照明等高新技术的攻关,攻克了一系列半导体照明光源产业化所需的关键技术;跻身世界先进行列的作物精量控制灌溉技术,可节约灌溉水20%至30%。
科技进步推动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解决“三农”问题作出了积极贡献。如农产品深加工技术与设备研究开发专项在许多关键技术方面获得重大突破,并进行了产业化开发应用,截止到2005年上半年,专项获得新产品243个,新增产值325亿元,利税44亿元,出口创汇3.2亿美元,促进农民增收累计达到54.3亿元。
科技发展始终注重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在重大疾病防治、创新药物和医疗设备与医学材料研发、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各个社会事业领域取得了一大批创新成果,使全国人民切实分享到科技进步带来的福祉。如研制成功的基于纳米晶生物探针的免疫层析检测技术,目前已经建成年产800万条免疫试纸的包装生产线,满足了事关我国国计民生的重大传染性疾病免疫检测的迫切需求。
夯实基础引领未来
5年来,国家坚持引进与创新相结合,鼓励企业引进国外技术的同时,更加强调自主创新的重要地位,积极鼓励企业从引进模仿型技术路线向技术创新路线转变,“中国创造”的呼声越来越响亮;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科研院所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转变,高等院校正在成为科技创新的有生力量,国家科技创新条件平台逐步构建,科技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基层科技工作蓬勃发展,这些都激发了科技创新的活力;政府加大了对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自然科学基金资助,增加了对图书馆、科技馆、科技情报机构、信息网络和其他公益性设施的投入;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的896亿元提高到2005年的约2360亿元。
“十五”以来,科技部门实施人才战略,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吸引人才、发现人才、造就人才;实施专利战略,强化知识产权管理,鼓励创新、推动创新,将创新成果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实施技术标准战略,建立我国技术标准体系,参与竞争、规范竞争、超越竞争,争夺科技发展的主导权。
经过努力,我国已建成一支规模宏大、数量名列世界前茅的科技人才队伍,一大批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展现出自主创新的勃勃生气;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大幅度提升,截至2004年,仅重大科技专项就申请专利1991项,其中发明专利占79.4%;我国国家竞争力在世界上的排名显著上升,从2000年的第三十位提高到2004年的第二十四位,整体科技实力已居于发展中国家前列,部分重点和关键领域,已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刚刚走过的5年,科技事业取得辉煌成就,收获的累累硕果如神舟六号的升空一样令国人自豪和鼓舞。“十一五”期间,我国科技事业必将在“十五”的坚实基础上取得更加平稳快速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