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自主研发的化学合成麻黄素,与传统的麻黄草提取工艺相比节约了40%的成本,还能使大量的草场免遭破坏。”春节前,在全国最大的麻黄素生产企业——赤峰艾克制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于晓丽告诉记者,该公司的产品已经打入欧亚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并在国内占有70%以上的市场份额。如今,在赤峰市像艾克制药一样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已经发展到22家,高新技术产品年产值26亿多元。
在推进工业化的进程中,赤峰市一些中小企业“低、小、散”和浪费资源的弱点日益凸现。市委、市政府认识到,与其小企业遍地开花,不如做大做强骨干企业,只有按照“企业唱主角、政府搭平台”的模式引导企业进行自主创新,才能提高食品、医药、冶金、能源等优势产业的竞争力,实现从“赤峰制造”到“赤峰创造”的跨越。
刚刚被农业部认定为“农产品加工企业技术创新机构”的草原兴发股份有限公司,已经拥有食品、饲料、禽病防治三个研究所和一个博士后工作站,新产品研发能力每年都在100个品种以上。仅企业原创的“肌肉重组”一项技术,每年可将1200吨碎肉变废为宝,增收1200多万元。塞飞亚集团是全国首家在信息化方面“吃螃蟹”的禽类加工企业,通过开发运用高度集成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企业制造成本降低了1%,管理销售等费用降低了10%,年节支500多万元。热酸浸出—低污染沉矾除铁湿法炼锌工艺,是赤峰库博红烨公司通过引进消化再创新的成果,这项国内首创的新工艺使金属回收率由原来的87.5%提高到93.5%,每年为企业增加效益2000多万元。到2005年末,赤峰市专利申请累计达到1588件,其中企业申请的专利占到40%。随着企业研发能力的增强,一大批名牌产品脱颖而出。目前,全市已拥有中国驰名商标2件,著名商标21件,“绿鸟鸡”、“草原鸭”、“宁城老窖”等品牌已蜚声全国。
企业创新,政府助力。在赤峰虚拟科学院,记者看到,一批由政府特聘的专家正在对企业的技术难题进行会诊。这些柔性流动的高层次技术人才,正在成为企业科技创新的“外脑”。自实施"工业强市科技引导工程”以来,赤峰市积极组织、引导企业和国内大专院校“联姻”,促成了28家企业与著名大学、科研院所开展科技合作、政府还投资30万元成立“专利发展资金”和“青年学科带头人科技发展资金”,专门用于培养本土人才。在吸引和培养人才为“赤峰创造”服务的同时,赤峰市还着力打造高科技园区,孵化创新型企业。在红山高科技开发区记者了解到,区内已经聚集了10多家制药企业和20多亿元的资本,拥有诺略思、止咳句号等近百种自主品牌的产品,年销售额近10亿元,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医药产业集群。(文/屈广臣、徐永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