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 页 要闻 发展观察 新闻跟踪 经济发展 减贫救灾 社会发展 全球招标投标 商务资讯 观察思考 发展报告 数字报告 白皮书 中国之窗 世行在中国
政策解读 宏观经济 区域发展
行业动向
行业规划 金融证券
金融法规
贸易发展 工程项目 企业发展
国情公报 经济数据 经济名词
发展要闻  -证监会:券商须让投资者理解"买者自负"原则 加强投资者教育 -北京:企业拖欠工资最高罚款3倍 出口企业调查:与人民币升值赛跑 -民政部加紧慈善立法 将改变管理缺位现状 将简化捐赠免税手续 -第四次生育高峰到来 粤年产一个百万人口县 06年200万夫妻离婚 -沪深总市值首破18万亿 股市收盘下跌 B股持续重挫拖累A股 - 京流动人员档案新规:不入社保不能存档 沪探索居家养老服务模式 -四大钢厂联手开发海外矿产资源 中钢协驳斥"中国钢铁威胁论" -新企业破产法将推出 政策性破产明年终结 鼓励银行向小企业贷款 -第二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闭幕 -中国明确义务教育政府负全责 经费须报人大批准 部分高校拟改名
这里,跳动着跨越发展的音符
中国发展门户网 www.chinagate.com.cn  2005 年 12 月 12 日 
字号:    打印本文章 写信给编辑

一群创业者的梦想———在自主创新 路上疾行

弓亚斌长得瘦瘦的,朴朴实实。

他是西安同维科技发展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如果你听他讲创业故事,就会发现,他的脸上焕发着一种神采。

“我的梦想开始实现了,我的销售网络终于能画出个世界地图!而且,我的布点都在发达国家!”说这话时,弓亚斌的脸上在发光。

他是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第一批创业者,直到去年,他们倾注全力、耗时6年研发的国内首台瓷光电流互感器成功挂网运行,引起外界的关注。这项成果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该项技术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外国人搞了快20年,我们用了6年。我们就是有股劲,玩命地与外国人拼技术,而且要把产品卖到发达国家去!”

“当初,我遇到事业低谷时,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把我找去,就问了两句话,‘你想干啥?’‘我能帮你干啥?’当时的创业中心,给我把公司的牌子都做好了,科技局还给拨了20万元,让我好好干。在我最困难的时候,高新区帮我创业,现在我做大了,绝不会离开这里。”弓亚斌的故事,在西安高新区不算个例。

在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主创新的激情同样炽热。

“1998年,我们五个人借了两万元起家,租了间民房成立了公司,主要产品为射频同轴连接器。但我们那时就立下目标,‘创国货第一品牌,与国际名牌一比高低’。经过7年发展,去年公司实现营业额一个亿,纳税1000多万元。最让我高兴的是,我们在国际市场打败了国外的竞争对手。”西安富士达科技股份公司总经理郭建雄说,“有句话说,一流的企业做标准,过去干了十几年,标准都是欧美国家的。今年,我们打破了欧美对技术的垄断,向国际电工委员会提交的《STWX8系列射频连接器分规范》方案已得到18个成员国的基本认可,即将正式发布。现在我们也可以对国外同行讲标准了!”

这些高新区人创业的激情,常常让我兴奋。

“当初我来的时候,这里还是一片农田,管委会只有10万元钱。我当初负责招商引资。”回忆起14年前的创业日子,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主任景俊海感触颇深,“那时我是优秀青年教师,受邀到香港理工大学读博士,每月有7000港币。但我被这里的事业所感染,放弃了读博。当初部门连我有7个人。每天早上7:30—8:30,先培训,培训了半个月,编出了创业指南。那时,我每天骑着自行车到处跑,说服别人来投资创业。后来,我终于说服了一家,投资500万元,入驻高新区。”

“我们这里每年新成立的企业有1000多家,平均每天成立4家企业,我认为,创业不仅是推进创新的重要手段,而且是实现创新的重要途径。创业如何成功?要有服务的体系推动,有了这种体系,企业敢于自主创新,在企业成长的每个阶段都有人帮你,开发区管委会不仅要有服务意识,更要有手段,风险投资就是最重要的手段。要让创新变成产业,变成市场,我们大力引进风险投资,中介体系有100多家,以前有些企业,产品开发完就意味着倒闭,没有后续资金的支持,没法进入市场。现在,我们来接这一棒,风险投资就是拿这一棒的人,这就是接力赛!我们从1997年开始,就在全国到处跑,现在还到国外去,吸引风险投资,找来了‘第二个跑接力赛的人’!”

这,就是西安高新区活力迸发的秘密所在。

这,也是西安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所在。

2004年,高新区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00亿元,实现生产总值208亿元,连续七年拉动西安经济增长4个百分点以上。高新区主要经济指标连年保持30%以上的快速发展。许多外国人参观后惊叹这是“中国西部奇迹”。

“2003年,我们启动‘二次创业’,两年来,营业收入总和相当于高新区创建以来前12年经营收入的总和。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中西部最大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成为推动西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辐射源。”景俊海的梦想很大。

离开高新区,记者对弓亚斌的一句话记忆犹新:“我是地地道道的陕西人,谁说我们不能?”

瞧,这群创业者在自主创新的路上,敢打敢拼,还真让人感动。文/本报记者 王晋

一个产业的发展———塔里木油田的“吸引力”

见到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总经理孙龙德,已是晚上10点多。他风尘仆仆,刚从300多公里外的克拉2气田赶回来。

这是10月17日,塔里木刚刚迎来深秋季节。在这里,看到的是雄浑的画卷,听到的是动人的故事,传递的是喜人的捷报。

谈到塔里木油田的发展前景和对区域经济产生的影响,孙龙德的激动溢于言表。“我们的体制比较新,一直坚持‘两新两高’的方针。用新体制与新工艺,创造出高水平、高效益,其中新体制是重中之重。这种新体制主要的表现形式之一就是‘甲乙方体制’。在这种体制下,塔里木油田不再专门建立自己的油田服务队伍,而是通过提供市场,吸引选择合适的作业队伍,选择的方式则是最常见的‘招、投标’,从而达到‘双赢’的目的”。

“两新两高”,是在塔里木油田采访听到频次最高的词。

在这一模式之下,油田分公司与服务公司在经济上是甲乙方关系,塔里木油田作为甲方,有项目的主动权。这一新颖的运营模式还帮助塔里木油田避免了其他老油田面临的历史问题:建设队伍的冗员问题。同时也避免了市场经济条件下乙方单位的临时思想。

有人曾问孙龙德,“奇怪,为什么各地的大学生要到塔里木去?”孙龙德说,“这里有事业的舞台,有人文的环境。”他讲了个小故事。“去年10月,我到复旦大学演讲,我说,塔里木是中国石油工业的希望,是西气东输的源头,是青年学子的舞台!演讲完不到十分钟,我们收到了17份简历。这,就是塔里木的吸引力!一生能干西气东输的大工程,能在塔里木石油人的团队里工作,是一种骄傲。”

塔里木的勘探开发成果确实鼓舞人心。经过16年的艰苦拼搏,共探明29个油气田,已形成4个油田群和3个天然气富集区。2005年计划生产原油600万吨、天然气63亿立方米,油气当量将超过1000万吨。

作为中央驻新疆大型企业,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有力拉动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油田出资直接用于支援地方经济建设、开展扶贫救助等,投资建成了11条总长1390公里的油地共用公路。投资8亿多元修筑贯穿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北的沙漠公路566公里,使和田地区到乌鲁木齐的公路交通距离缩短了500多公里,当地人把这条路称作致富的“幸福路”。投资近7亿元开发建设的和田河气田、阿克莫木气田,使新疆最偏远地区的百姓也用上了洁净能源。

在油气勘探开发的带动下,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在提速。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04年与1989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倍,财政收入增长11倍,石油税收占全州国税的二分之一和地税的三分之一。西气东输工程的建成投产已成为新疆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必将为新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新的动力。

孙龙德认为,进一步发展石油石化产业集群,是塔里木油田的责任。他介绍说,为了延伸石油石化产业链,塔里木油田分公司提出了塔西南公司要实现“四个50万吨”的目标,即年产原油50万吨,天然气当量50万吨,年原油加工能力50万吨,年化肥生产能力50万吨。设计年产20万吨合成氨、34万吨尿素的化肥项目扩建工程,于2003年11月27日试车一次成功。50万吨炼油技改项目,于2004年12月15日竣工投产,可满足南疆三地州80%的成品油市场需求。

在各地发展面临能源瓶颈的今天,人们更加关注新疆的“黑色产业”。目前,一批重点石油石化项目陆续开工建设。自治区正全力以赴建设好独山子————克拉玛依、乌鲁木齐、吐哈、南疆四大石化基地,充分发挥大型石化项目的集聚和带动作用,在新疆尽快形成年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石油石化产业集群,全面推动新疆石油石化及其下游产品加工业高速度、跨越式发展。文/本报记者 姜帆

一家企业的成长———西部“石化列车”提速

兰州人最引以为自豪的是,九曲黄河从兰州穿城而过。

在这座城市,不少人都能告诉你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变迁的故事。位于兰州市西固区的兰州石化,前身是新中国炼油化工的“摇篮”,被誉为“共和国的长子”,有40多年的发展历史。2000年10月,兰炼、兰化“两兰”主营业务合并,诞生了我国西部的石化大企业———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

来到兰州石化,油罐、管线是这里最常见的风景。但他们说,最值得看的是现代化的车间。记者走进二套催化裂化车间主监控室,员工们面对一台台电脑轻点鼠标,走近一看,电脑上显示的都是些线路图,简直有点看股市走势图的感觉。“一线职工就这样干活吗?”“对呀,我们早就实现了自动化管理。”

“你还以为是那种满身油污的样子吗?”工人们笑着反问记者。

车间的门口是“企务公开栏”,内容还真不少:八月份业绩考核奖金公示、休假旅游疗养学习时间安排表、有毒有害疗休养老职工旅游时间安排等等,什么都清清楚楚,让员工心里有数。

在这里,记者惊奇地发现,职工有休息室,席梦思床上铺着卡通图案的床单,鱼缸里的鱼儿悠闲地游来游去,书报架上摆放着企业管理方面的书籍杂志。工人们告诉记者,干活累了,经班长同意,可以来这里休息。

这就是兰州石化所说的“自主管理”。这种管理创新,将企业目标与员工个人的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出发点是充分发挥人的积极因素,让员工把工作当成事业经营,无需要求、无需监督,自觉自愿地干好每项工作。

中国石油兰州石化公司副总经理夏荣安特别向记者强调:“我们的企业文化建设,你要重重写上一笔。”他说,国内许多企业都知道要建设企业文化,但怎么建?企业文化如何发挥作用?很多企业并不清楚。兰州石化公司近年来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员工的精神面貌与以前大不相同。公司提出自主管理后,给一线班长三项权力———奖金的分配权、人员调配权、员工的考核权,班长真正负起责任来,按制度办事,员工操作也更精心,企业的活力进一步迸发。公司总经理喻宝才说过一句话,制度管的是他的手脚,企业文化管的是他的思想。实施自主管理后,车间为一线员工提供了休息室,可很少有人去休息。

夏荣安说,员工的积极性特别高,他们不但干好自己的工作,还会主动寻找工作中存在的漏洞,要求公司领导加强管理。今年,公司提出了实施技术进步、降低成本、人力资源开发、企业文化建设四大战略,明确了“千万吨炼油,百万吨乙烯”的发展定位,确立了“做好做强,做大做精,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石化企业”的总体发展目标。

兰州石化的原油主要来自新疆,夏荣安说:“西部是国家重要的能源战略接续区,在中石油的规划中,要建设新疆—兰州的原油管线、即将启动兰州—郑州—长沙的成品油管线,兰州的辐射作用将充分显现。中国经济发展势头这么强,今后我们的发展空间还大着呢!”

他透露,兰州市为了加强兰州石化产业整体规划,特别成立了“兰州促进石化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将以兰州石化为龙头,建几个产业基地,打造西固石化城。

我们在兰化宾馆找到了这个办公室,一些人正在忙碌地工作着。一位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十一五”期间,兰州将把石化行业当作支柱产业来发展,兰州市委已制定了“政府推动,两兰带动,地企联动”的发展方针,加大力度,成立了兰州促进石化产业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市委书记任组长,一把手亲自抓,推动力度很大。“协调领导小组办公室”设综合处、项目建设处、招商处、产业处,为做长产业链,向下游产品延伸提供指导和服务。“我们现在天天加班,从十一长假后就没休息。”这位工作人员说。

有消息称,甘肃将着力打造西部最大的石化城。他们提出的目标是,到2010年把西固建设成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为主导,物流业与第三产业为后盾,技术服务、生产服务、加工制造、科研开发等为辅的具有较高水准的城市工业组团,并使其逐步发展成为西北地区最大的现代化石化工业城。

一个企业,一个产业集群,一个城市,就这样结合在一起快速成长。文/本报记者 王晋

来源: 经济日报

相关文章:
相关专题:
图片新闻:
2007世界竞争力评比:中国大陆首度超过台湾地区
中石油称冀东南堡油田可开采100年 开发成本近60亿
更多 >>

观察与思考
中国金融改革之路 六大焦点
· 2008北京奥运商机
· 07中央财政资金流向 三农重中之重
更多>>
中国发展报告
中国改革评估报告 / 中国数字报告
· 中国企业家看社会责任
· 全国农业统计报告 / 农业发展报告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