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技术对于化工产品的分量到底有多重?MDI产品就是一个很有说服力的案例。
MDI产品作为生产聚氨酯最重要的原料,被广泛应用于国防、航天、医疗、电子等领域。虽然它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国内的市场需求又连年攀高,1996年—2001年需求量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22%,但是核心技术却始终被控制在美国、德国、日本三个国家手里,我们大部分产品都要依靠进口。
如何破解这个难题?烟台万华聚氨酯股份有限公司的答案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技术创新的道路,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才能打破国际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才能改变我国化工产业在竞争中的被动地位。”“十五”期间,他们成功开发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MDI制造技术,一举改变了我国聚氨酯原料基本依赖进口的局面。到今年底,年产16万吨的生产装置建成后,烟台万华将成为亚洲最大的MDI制造企业。
令人可喜的是,过去的五年里,在石油和化学工业领域,一批像烟台万华这样的企业成了自主创新的“主角”。
腾飞:创新是企业的翅膀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会长李勇武告诉记者,“十五”期间中国石油化学工业在4个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一批关键、共性技术的突破,打破了一些重要领域制约行业发展的瓶颈,促进了化学工业的快速发展;一批新工艺、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推动了产业升级,2004年与“九五”末相比,我国的精细化工率从35%提高到了40%;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的形成,有效地提高了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一批重大化工技术装备研制项目的成功提高了行业整体技术水平,促进了产业优化升级。
这些成绩的取得,李勇武认为,最主要动力就是企业的研发能力不断增强,企业逐步成为石化行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力量。目前,全行业已经拥有一大批企业技术中心,包括37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技术中心的建立不仅对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烟台万华等一批企业主动承担并出色完成了国家级科技项目,为整个行业科技发展做出了贡献。
自主创新给企业带来的实惠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浙江巨化股份有限公司每年投入研发资金数千万元,自主开发的62项新产品中有19项成功实现了产业化,建立起以氟化工为核心的产业体系。天津赛象科技股份公司从一个十几个人、十几万元的小企业发展成为800多名职工、200多名科技人员、年产值5.6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跻身世界像机行业前8强,出色完成了多项国家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任务。成功的秘诀还是两个字:创新。
成长:“十一五”搭建创新体系
虽然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化工科技有着巨大的需求,但是目前世界86%的研发投入、90%以上的发明专利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里。我国化工科技的下一个五年应该怎么走?
李勇武说,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协会制定的“十一五”科技发展纲要提出:力争到2010年,科技贡献率达到60%,科技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1.5%,重点骨干企业达到5%,高新技术企业达到8%;通过自主创新及消化吸收引进技术,突破30项制约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自行研制5—8套大型成套化工装备,使行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有明显提高,整体技术水平接近本世纪初国际先进水平;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一批高性能、高附加值的新产品,精细化工产值率达到45%左右;基本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格局。
在上一个五年里,企业成了科技创新的“主角”,在接下来的五年里,这场大戏将更加波澜壮阔。李勇武说,“十一五”期间,确立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就要建立和壮大企业研发机构;重视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培养、发现和充分发挥优秀科技创新人才作用的有效机制;确保技术创新工作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坚持实行从销售额中提取一定比例作为技术开发费用的做法;加强产学研结合,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加强机制创新,建立与技术创新工作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认真遵守知识产权保护的法律法规,自觉保护科技创新成果,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 本报记者 来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