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白银市全面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发展抓项目、改革抓企业的重大举措,在经济活动中,重新审视市情,坚持自主创新,积极转换发展模式,大力推进"六个转变"。即,在发展思路上,由过去程式化、一般化推进,向强化政府推动、投资拉动、以项目求发展转变;在产业发展上,由主要依靠传统产业和初级产品增长,向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资源原材料精深加工转变;在开发方式上,由相对单一的自我开发,向借助外力求发展、全方位开放开发转变;在生产力布局上,由相对分散开发,向强化中心城区、开发区和其他重点区域建设转变;在资金投入上,由相对单一依靠国家投资,向大范围招商引资、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启动民间资金等多渠道转变;在环境建设上,由单纯提供优惠政策,向注重改善基础设施、提高服务质量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发展接续产业取得一定成效,初步走出一条符合白银实际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之路。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四大亮点。
一是科技创新促进了产业升级。近年来,白银市坚持打科技牌,走科技路,大力推进院地、院企科技合作,与170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建立了稳定的科技合作关系,为科技创新插上了有力的翅膀。中科院与地方政府联合创办的第一个高技术产业园落户白银,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一大批技术改造项目的实施,提高了企业的产品档次和市场竞争能力。得益于科技合作,稀土分离加工应用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在国内第一个拥有了TDI生产技术自主知识产权,成功掌握了急倾斜厚煤层长壁综放开采技术,有色金属产业链延伸、农畜产品深加工迈出了实质性步伐。高纯炸药、TDI、稀土新材料、氟化盐等产品产量、质量居全国同行业领先水平,全市原煤生产能力突破1000万吨,正在朝着千万千瓦装机容量的电力基地目标迈进。白银市被科技部命名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
二是招商引资增强了发展活力。在招商引资活动中,白银市坚持把内源性增长和外源性增长结合起来,把党委政府推动和市场化运作结合起来,走开放开发之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以项目促投资,以投资促发展。四年多来,全市共实施50万元以上各类项目2000多个,完成投资150多亿元,其中,招商引资项目500多项,资金到位率一年好于一年,2004年,投资额占全市投资总量的20%以上。白银的招商引资不再是小打小闹、来者不拒,逐步转向有计划、有目标、有选择地进行,把重点定位在培育特色支柱产业,把目标集中到发达地区。西藏矿业、浙江卡森、南京雨润、福建盼盼等国内知名企业入驻白银,中国一汽集团、中国集装箱集团、大连振邦集团、中信国安等大集团也看好白银的投资环境,也已决定投资白银。较大规模的招商引资,催生了新型产业,造就了骨干企业,救活了一些国有企业,不仅成为投资和经济增长点,而且带来了新的经营理念和管理方式。
三是营造环境显著提升了城市形象。在环境营造中,白银市坚持反弹琵琶、筑巢引凤,大力营造干事创业环境,产生了明显的洼地效应。多渠道筹集资金,投资100多亿元,建设了一批交通、水利、供电、环保、市政工程等基础设施。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和白银西区开发区成为城市靓丽的名片,成为投资兴业的沃土和城市扩张的重要空间。结合白银实际,出台了鼓励吸引投资的财税、土地、科技开发、人才引进等优惠政策,确定中科院白银高技术产业园为"无费园",对所有入驻项目实行"一站配送式服务",努力营造亲商、安商、富商的环境。2003年,白银市被香港国际投资贸易促进会评为"中国投资热点地区",2004年,在首届城市博览会上被提名为"中国品牌特色城市"。一大批在外地确定的大项目、好项目慕名移师白银,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客商看好白银。
四是增长结构变化促进了经济总量扩张。白银市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深化企业改革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多头并重,加速了生产要素的聚集,近年来,经济增长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有效避免了因传统产业衰退而导致整体经济滑坡。电力、煤炭、化学工业成长速度加快,总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分别从1995年的9.23%、6.04%、9.01%增加到2004年的23.4%、8.5%和11.19%;建材、农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在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药等高新技术领域引进建设了一批企业,新型产业的雏形基本形成,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和税收增长点。在传统支柱产业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全市工业总产值四年年均增长12%,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也以两位数速度增长。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在全市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32%,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
创新发展理念,转换发展模式,使白银避免了"矿衰城竭"的厄运,也使白银人看到了白银振兴的希望,更加坚定了加快发展的信心。但白银市委、市政府也清醒认识到,成功实现经济转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白银,今后要走的路程还很长,必须付出巨大的努力。为此,白银市委、市政府着眼长远发展,坚持自我加压、自我超越,围绕增强综合经济实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积极谋划加快发展的八大支柱产业,再造新优势,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即,未来五年,全市重点发展以下八个方面的支柱产业:有色金属及稀土新材料产业;精细化工一体化产业;矿产业和资源再生利用产业;能源和新能源产业;机械和专用设备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产业;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产业;黄河文化旅游产业。
新华网 2005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