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虽然是个千年古城,但新中国建立之初,工业并不发达,科研创新能力更为薄弱,所以“新”泉州的真正发展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在这么一个虽在浓重历史遗存、但科技资源先天不足的地方,“自主创新”的观念能否扎根?
每一位接受采访的企业家的回答大同小异:最近几年,泉州市委、市政府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日益灵活与人性化,为企业的自主创新提供政策扶持与资金帮助,这使得泉州的企业越来越敢往“创新”中投钱。
“要变‘泉州制造’为‘泉州创造’”,这是泉州市委书记郑道溪在泉州市委九届十二次全体(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重点强调的。市委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也将“建设创新型城市”写入其中,这标志着在今后5年,“自主创新”将成为泉州经济的“新”动力,列入重点扶持范围。
泉州市委、市政府对科技创新的扶持首先就表现在科技经费投入的增加。“从几十万,再到几百万,一直到现在的4000多万。科技三项经费的‘水涨船高’象征着科技工作在我市的地位提高。”泉州市科技局吴中培局长介绍说,为更好地应用好这笔科技专项资金,泉州市科技管理部门从2001年起组织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至2005年,投入重大科技项目的经费达3000多万元,其中2005年投入重大科技项目的经费占科技三项费用的比例达58%以上。
为“孵育”培植一批有潜质的科技项目及企业,2001年泉州开始了“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建设。迄今为止,占地21000平方米的孵化器累计孵化高科技企业112家,涉及电子、机电一体化、软件、新材料、微波通信、安防、汽车配件等领域。并把泉州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的成功经验下,逐步辐射到辖区内各县(区、市)的科技企业孵化器体系,让各县(区、市)的孵化器"遍地开花",为更多的创新型科技新兴企业提供成长的“摇篮”。
至2005年底,泉州市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165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0家。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425.8亿元,与2000年171亿元相比增长249%,占全市工业产值的16.75%,预计2005年将超过500亿元。
泉州的专利申请量已经连续6年居全省设区市首位,截止2004年年底,全市专利授权总量累计为9031件,其中发明为204件、实用新型为1562件、外观设计为7265件。2004年12月,泉州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
泉州市的科技工作也得到了国家科技部的肯定,1997年,泉州市被原国家科委确认为全国首批两个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城市之一,2004年1月,泉州市又被科技部确认为全国15个技术创新工程示范城市之一。并且泉州已连续四次获全国科技进步(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称号,实现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四连冠”。
除此之外,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泉州湾国家级星火技术产业带的称号也相继落户泉州。
泉州的自主创新成就不仅表现在科技创新方面,“创牌”战略更是享誉全国。据悉,目前泉州市共有34家企业的34项产品荣获“中国名牌”称号,特别是在鞋类、服装、休闲食品方面,全国仅有的2个蛋黄派“中国名牌”全部出自泉州,16个旅游鞋“中国名牌”有12个产自泉州。“泉州已经成为福建中国名牌的生产地。”泉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廖小军称,泉州的中国名牌数量占到全省的54%,在全国城市排名第6,同类地级市排名第二。
新华网 2005年12月12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