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远比想像复杂
时间:2006年初至2007年6月
地点:北京朝阳区某研究所等试验地
科研人员经过数学仿真计算分析,认为轨道舱研制难度不会太大。而轨道舱的第一次试验就发现一个未曾想到的难题。
按设计指标,轨道舱17分钟之内就能从一个标准大气压泄压到0.7千帕气压以下,满足舱门打开压力条件。而第一次试验这个过程整整花去了两个半小时,超出了任务要求。
国内各高校、研究院所真空方面的专家都被请来了,飞船副总设计师潘腾到处翻书查资料,最后大家意见趋于一致:原因在于舱内的非金属材料在气压变低时大量放气。
第二次试验,尚志提出要全过程真实模拟太空场景,科研人员借来航天员衣服上布料放进舱内,从食堂拿来米饭模拟航天员食品,买来尿不湿倒上水模拟航天员大小便,飞船工程师贾世锦还特意买了两个加湿器,模拟两名航天员呼吸出的水汽……
4次试验,持续了8个月时间。
就在这个难题解决过程中,副总设计师何宇主管的航天员话音试验也遇到了困难。不知道为什么,航天员穿上舱外航天服后与地面话音通讯就是不通。
大家跟何宇开玩笑说,“一个副总设计师连话音这种小事都解决不了,还有什么出息。”
何宇急了。
37岁的他是新任的副总设计师,他将所有相关电路图放在一起分析,又组织人员重新画了一张大图,将每一个细节挨个梳理,最后发现了设备不兼容之处,修改设计后获得成功。
与此同时,模拟开关舱门试验,模拟压力差试验等各项试验也在同步进行。其中舱门试验次数多达数百次。
飞船系统副总指挥金勇介绍,这一阶段,所有技术难关有惊无险地一一突破了。
生产:质量质量还是质量
时间:2007年6月至9月27日
地点:全国各地各协作工厂、北京某卫星制造工厂
神七飞船上的600多台主要设备,来自于全国各地多家工厂。副总指挥金勇说,“我们从来不把工厂当成甲方乙方的合同关系,而是当成我们的一分子,讲究大团队文化。”
飞船系统的几个老总亲自带队,逐家走访,逐个座谈,帮助工厂解决技术困难。
“从元器件怎么订货,到测试线如何部署,再到生产线建设、工艺操作,倾其所有全过程免费培训。”金勇说,每家工厂都很感动。
一家生产制冷板的工厂,多年以来一直是飞船的配套工厂,这次产品质量没有达标被拒收。飞船系统专门派人上门解决工厂需求,工厂主动重新投产;生产火工锁的厂家连做三批产品都不合格,飞船技术人员赴工厂蹲点两个多月指导生产……
2007年9月,飞船推进舱在上海某工厂出厂。返回舱、轨道舱在北京某卫星制造厂出厂,9月27日,整船生产完成。
从方案策划阶段开始,金勇的长期闭置——他们的团队以每天早8点晚10点的作息时间,泡在试验和生产现场长达两年半的时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