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的主要有效载荷为微波散射计、雷达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可以全天候探测海面风场、海面高度、海面温度等。“十五”期间各项预研工作已全面启动,已完成了卫星总体方案论证、星地同步高精度定轨技术方案论证、卫星总体技术研究、卫星精密定轨技术研究、微波遥感器研制等关键技术研究,并且通过了国防科工委组织的验收。目前已经获得了国务院的批准,于2007年1月25日正式批复立项,计划于2009年发射上天。
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的有效载荷为合成孔径雷达,能够全天时、全天候、高空间分辨率地获取我国海洋专属经济区和近海的相关数据,为海域维权执法、防灾减灾、环境保护、海域管理提供技术支撑,提高我国对海洋经济专属区内突发事件的快速反应能力。“十一五”期间,海洋监视监测卫星已经被列入背景型号卫星预研,目前正在开展卫星用户需求分析,已经初步提出了海洋监视监测卫星平台、有效载荷要求和技术性能指标,确定了多极化、多工作模态合成孔径雷达为主载荷的发展思路。
2.继续做好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
我国的第二颗海洋卫星“海洋一号B”卫星已于4月11日发射升空和入轨运行,“海洋一号B”卫星是“海洋一号A”卫星的接替星。“海洋一号A”卫星是试验卫星,在运行期间卫星遥感器的可靠性、姿态控制、工作寿命、能源供应、覆盖周期、全球探测等方面都暴露出一些问题,还存在许多值得改进的地方。经过总结和提高,“海洋一号B”卫星改进了“海洋一号A”卫星的不足,设计寿命延长为3年。我们要在“海洋一号A”卫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切实抓好“海洋一号B”卫星入轨运行后的水色资料应用研究,开发地面应用系统的功能,最大程度地挖掘卫星实时观测数据资源,并在应用中检验和发展地面应用系统。
同时,要在已有海洋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和运行经验的基础上,新建牡丹江和北京海洋卫星地面站,扩建三亚海洋卫星地面站,建设南、北极国家级卫星回放数据接收站,建设海上遥感卫星辐射校正与真实性检验场,以支持后续系列海洋卫星的发射和应用。
3.努力提升卫星遥感海洋应用水平
我们要充分利用国内外现有的卫星资源,包括海洋卫星和非专业海洋卫星,特别是微波遥感数据资源,深入开展卫星海洋应用研究,努力提升卫星海洋应用水平,并为后续海洋系列卫星的发射做好技术准备。
要在努力提高遥感器本身的测量精度的基础上,加强遥感器的海上辐射定标和真实性检验技术与装备的研究,努力提高遥感器的定标精度和卫星资料处理精度,同时要加强海洋环境反演算法等应用基础研究。
数值模拟与现场观测相结合,多源、多维、多时相海洋环境数据的融合和同化,能显著提高数据产品的质量和应用水平。我们要组织力量,加大投资力度,积极发展数值模拟和数据同化技术。
4.加速卫星数据和数据产品的业务化应用
2003年5月9日,国务院发布了《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这是贯彻落实十六大提出的“实施海洋开发”战略部署的重大举措。为实施海洋开发战略,落实《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规划纲要》,实现建设海洋强国的宏伟目标,海洋卫星及卫星海洋应用必须尽快实现从“试验型”向“业务服务型”的转变。也就是说,要用卫星遥感数据产品支持国家海洋经济的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要形成先进的生产力,回报社会,产生效益。为此,我们要努力提升海洋遥感应用基础和技术能力,要建立和健全长期、连续、稳定运行的海洋卫星遥感应用体系,达到产品多样化、数据标准化、应用定量化、运行业务化的要求,积极推进国家海洋环境立体监测系统的建设,逐步实现海洋监视监测现代化、科学化、信息化、全球化的目标。
20年来,在国家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海洋卫星从无到有,迈上了一个新台阶,并为后续海洋卫星向系列化发展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我国的海洋卫星事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潜力巨大,需求迫切。根据《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描绘的蓝图,展望未来,我们对中国的海洋卫星事业激情满怀,信心百倍。我们一定要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国防科工委和其他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团结协作,开拓创新,为我国海洋卫星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而努力奋斗!(来源:中华网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