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在非海洋动力要素观测方面,海洋水色遥感可以探测叶绿素、悬浮物、黄色物质、污染物、水深及水下地形等环境参数,已实现了对全球海洋表层初级生产力的观测,得到了全球大洋叶绿素浓度的分布。已发射和计划发射的可用于海洋水色探测的卫星有10颗左右,标志性的水色卫星是美国的海星卫星,有效载荷是宽视场海洋水色遥感器。
在海浪、海冰和其他海洋现象观测方面,合成孔径雷达是目前最热门的星载遥感器之一,从合成孔径雷达遥感图像中可以提取波浪、内波、海冰、海上溢油、浅海海底地形地貌、海洋锋、舰艇尾迹等环境信息。
目前,海洋卫星和卫星海洋应用进一步向提高量化水平、提高海量遥感数据的处理能力、发展微波遥感海水盐度场监测技术、改进卫星遥感监测的时空分辨率和发展多卫星技术、发展化学和生物学变量(浮游动物和鱼类)的海洋遥感监测技术等方面发展,而化学和生物学变量监测是海洋遥感监测技术目前面临的主要挑战。
2.我们的差距
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就开展了卫星遥感海洋应用研究,并一直坚持发展卫星遥感海洋应用事业,并为发展我国自己的海洋卫星做出了不懈的努力。直至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第二颗水色卫星也即将升空,我国已成为能自主发射海洋水色卫星的五个国家之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海洋卫星还有较大的差距,从总体来说基本上尚处于应用国外卫星和国内其他卫星资源的水平上。
(1)目前我国仅仅发射了第一颗海洋卫星,比美国滞后了约25年,而且设计寿命只有两年,境外观测时间只有18分钟,星上只有可见光和红外遥感器,没有微波遥感器,还没有动力环境监测卫星和监测监视综合卫星,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其技术水平差距约10年~15年。
(2)第一颗海洋卫星在卫星的覆盖周期、遥感器的可靠性、遥感器的精度、设计和使用寿命等方面都还有许多不足。水色扫描仪可靠性差、精度低,宽视场海洋水色遥感器的辐射精度为5%,而“海洋一号A”卫星的水色扫描仪要求达到的精度为7%~10%。
(3)高精度分析和定量化测量水平低。我国海洋水色卫星的资料处理能力总体上处于先进水平,有的单项技术是领先的,但微波遥感的资料处理能力还处于利用国外遥感预处理半成器进行再加工的水平,尚不具备以业务应用为目的的微波遥感批处理能力,更谈不上高精度的定量分析,与美国相比要落后约十多年。
(4)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水平特别是多平台海洋观测数据的同化和技术集成能力低。多平台观测数据的同化,包括多源、多维、多时相遥感资料的同化及遥感资料与其他采集平台资料的同化,数据同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显著提高卫星遥感数据的应用水平和量化精度。例如,卫星监测海面高度数据与海表温度数据的同化、卫星数据与高频地波雷达海流测量数据的同化,等等。
四、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未来展望
回顾我国海洋卫星事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为取得的快速发展和获得的辉煌成就而感到欣慰,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这只是我国海洋卫星事业万里长征迈出的第一步。发展海洋卫星事业,是发展海洋经济、预警海洋灾害、维护海洋权益、保障国家安全和建设海洋强国的迫切需要,我们为此深感责任重大。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几十年的卫星遥感海洋应用经验、第一颗海洋卫星的发射和运行、多功能地面应用系统的建设,以及经过几十年锻炼形成的一支海洋卫星事业科技队伍,为我国海洋卫星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我们要在国防科工委的指导和支持下,在兄弟单位的大力配合下,努力奋斗,开拓进取,继续在发射海洋系列卫星和推进卫星遥感海洋业务化应用两方面下大力气,力争早日实现中国海洋卫星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尽快跻身世界海洋卫星先进国家之列。
1.逐步建立稳定运行的海洋卫星体系
国务院公布的《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勾画了新世纪我国航天事业发展的蓝图,并确定以气象卫星系列、资源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和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群组成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我国及周边地区甚至全球的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海洋卫星是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体系,与海监飞机、船舶、浮标和岸站等观测手段一起,构成了我国管辖海域的立体动态监测网和军民兼用的海洋环境保障体系。
根据规划,我国的海洋卫星将由海洋水色卫星系列、海洋动力环境卫星系列、海洋监视监测卫星系列组成。该白皮书是指导我国海洋卫星发展的基本纲领,我们的任务是,在国防科工委的指导下,认真落实海洋卫星发展规划,把规划细化为5年计划和年度执行计划,把规划变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计划。我们要切实配合卫星平台和遥感器研制单位,做好方案论证、关键技术研究及关键部件的研制,做好后续卫星的应用研究。在今后一段时间,我国将逐步发展三个系列共5颗海洋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