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视频播放位置
下载安装Flash播放器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与任务
根据中国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的比重达到15%左右、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今后十年,我们将把应对气候变化作为重大战略、把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强度作为约束性指标纳入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适应气候变化影响、增强应对气候变化综合能力为目标,以节约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增强碳汇为重点,充分发挥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的作用,逐步建立应对气候变化政策保障和技术支撑体系,大力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绿色低碳经济,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做好后一个时期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关键是要完成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两大任务。
在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积极调整产业结构,以低碳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严格限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发展,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积极推进建筑、交通等其他重点领域的节能工作,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加强煤炭清洁生产和利用,开发推广高效洁净燃烧技术,大力发展核能、水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积极推进天然气开发利用,因地制宜、稳步推进生物质能和地热能发展,努力优化能源结构;要继续大力加强林业建设,发展森林资源,提高森林质量,加强森林管理,强化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和治理力度,不断增加林业碳汇能力。
在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方面,要抓紧研究提出我国适应气候变化的总体战略和政策体系,要在农、林、水、气等重点领域和海岸带等脆弱地区采取有效措施,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减轻气候变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加强区域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强化基础设施和重大工程的科学规划和设计。研究制定农林业适应气候变化政策措施,保障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合理开发和优化配置水资源,强化各项节水政策和措施。加强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监测,提高沿海地区抵御海洋灾害能力。完善应对极端气象灾害的应急预案、启动机制以及多灾种早期预警机制,提高应对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综合监测预警能力、抵御能力和减灾能力。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行动
应对气候变化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着力做好以下五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认真落实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进一步将应对气候变化纳入“十二五”规划,制订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专项规划,研究提出相关领域应对气候变化的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研究提出2020年控制温室气体排放行动目标的分解方案,推动建立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制度。选择具有典型意义的地方和企业,多层次开展应对气候变化典型示范,探索有利于降低碳排放强度的体制机制和区域、产业发展模式,加快形成以低碳排放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2010年7月启动的首批五省八市的低碳试点要明确任务,突出重点,早出成果。
二是完善法律政策体系,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加快应对气候变化立法进程,确立应对气候变化在国家发展战略格局中的重要地位,确定应对气候变化的制度安排和政策框架。根据应对气候变化的要求,对相关法律、法规、条例、标准等做出相应修订,切实保持各领域政策和行动的一致性。积极探索、科学设计、加快制定有利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技术政策和消费政策。深入研究评估国外的碳税政策和温室气体排放权交易制度,鼓励、规范、引导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积极探索利用市场机制应对气候变化。研究建立低碳产品标识、认证制度,完善政府采购制度,促进生产体系和消费体系协调互动。
三是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应对气候变化提供有力的支撑。加快应对气候变化基础科学研究与低碳技术研发。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规划,研究提出中国低碳技术发展路线图,把可再生能源、先进核能、新能源汽车等低碳技术作为提升国家技术竞争力的核心内容,大力研究发展建筑、交通领域节能减排技术。进一步促进成熟高效节能技术的推广,积极探索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术。大力发展新的适应技术,加强自然、森林、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和恢复技术研发。加大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的组织协调和发展规划,加强应对气候变化跨领域的科技支撑体系建设。
四是加强宣传和教育,创造有利于应对气候变化的社会氛围。广泛开展应对气候变化知识的宣传普及,提高社会公众对气候变化的认识,倡导全社会参与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大力宣传低碳生活理念和行为方式,引导城乡居民转变消费观念和消费模式,减少生活用能排放。
五是加强国际对话与交流,推动气候变化务实合作。全面有效参与各种多边、双边气候变化合作,利用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增强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低碳技术引进和联合研发,扩大低碳技术示范和推广,加速产业化进程,提高低碳领域的国际竞争能力。在“南南合作”框架下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和易受不利影响国家的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推动在气候变化科技研发、技术转让、公众教育和信息共享等方面的国际合作。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解振华,长期从事生态环保、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等管理工作,近年来,担任中国参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国际谈判中国代表团团长。
《今日中国》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