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新华网北京3月13日电(记者张毅)3月15日是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每年3月15日前后,有关部门和机构都会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咨询服务活动,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是,也有一些网站打着为消费者维权的名义,对企业进行敲诈勒索,把“3·15”变成了他们发财的节日。
一些网站借“3·15”敲诈企业
被敲诈的企业涉及很多行业,但汽车行业为害甚烈。今年“3·15”前夕,一些网站纷纷向汽车厂家发出函件,打着替消费者维权的旗号,以曝光投诉案例相威胁,要求企业提供赞助或是签订合作协议,否则就搞负面报道。
安徽江淮汽车公关总监对新华社记者说,每年“3·15”前夕,他们都会抽调专人组成一个班子,来处理像雪片一样飞来的函件,其中绝大多数是敲诈企业的。浙江吉利汽车销售公司也未能幸免。
记者就此咨询了中国消费者协会律师团团长邱宝昌。他说,这些网站全是打着消协的幌子在进行不法行为,与消协一点关系都没有。
挟“投诉”以令企业
目前,国内与汽车有关的网站达6万多个,其中不少网站在受理汽车投诉。这些网站擅自大量刊载未经核实的投诉案例,并定期发布汽车投诉统计排行榜、汽车企业黑红榜。
经记者调查,这些汽车投诉网站有的是个人网页,有的是挂靠在某网站之下。他们自称是公益性网站,是汽车消费者的维权平台。实际上则是通过不断发布投诉信息,威逼汽车企业与其签署有偿合作协议,类似于收取“保护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