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江苏省海安县海安镇何长发:
外面的钱也不好挣
“打工在外,每个月的花销不说,一年到头家里的事全靠媳妇一个人,愧得很。”
本报记者 钱 伟
正月初六一大早,江苏海安县海安镇不时传来清脆的鞭炮声。
趁着返乡过春节的机会,记者来到海安镇海北村何长发家,他正把一大盆腌制的腊肉挂到大门口的墙上。
“何叔,新年好,这么多腊肉过年吃得完吗?”
“怎么吃不完?今年不出去了,在家有得是时间慢慢吃。”何长发黝黑的面庞上满是笑容,这跟他6年前第一次外出打工时的情景相去甚远。
2005年,也是刚过完春节,看着当地不少青壮劳力都外出打工,何长发憋不住了。没有找正规的劳务公司,也没有请外出打工的人帮忙,那年元宵节后,他就背上简单的行囊,揣上卖蚕茧赚到的4000多元钱,上了南下的火车。
“那时候哪懂呢,就觉得外面的钱好挣。”说到当时外出的草率,何长发自己也乐了。
到了深圳,何长发才知道打工不是想象中那么简单,在小宾馆住了10来天也没有找到想象中“赚大钱”的工作。何长发急了。“后来找到了在深圳打工的同乡小张,在他介绍下,我到了建筑工地,每天按50元算,觉得凑合吧,万没想到那老板是个‘奸商’。”何长发说,一直干到12月底,包工头每月只给200元生活费,正盼着赶紧到春节算钱回家的时候,包工头失踪了。
那时候的何长发还想不到维权两个字,在和工友们喝了一通闷酒后,他用仅剩不多的钱买了回乡车票。
“当时真的快哭出来了,那种感觉现在想起来都难受。”何长发说,“回乡之后一时也不敢出去打工了,就经亲戚介绍,到了海安当地一家做外贸服装的工厂。”
老何在服装厂一干就是两年多,每个月1000元的工资虽然不高,也没有更好的去处。然而,到了2008年下半年,厂里的效益急转直下,发工资都变得困难。
“2009年春节刚过,小张他们又撺掇我出去打工,这次我跟着本县的一个建筑公司去深圳,心里踏实多了。”何长发说,到了深圳还是在建筑工地干活,每个月可以拿到4000元,一下子干劲就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