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带:最是危急
“珊瑚礁和大陆架受到的影响是最为严重的”,本·哈朋的论断有详实的调查数据佐证,在他的“人类对海洋影响的全球地图”上,标注了最明亮的橘色和红色。而栾维新教授认为,在中国海岸带水域,由于严重污染和过度开垦,80%的珊瑚礁和红树林在过去50年里被破坏,50%的内陆沿岸湿地已经消失。从海岸带区域的监测数据来看,海水的温度、PH、含盐量、透明度,以及其他物种的数量等,都有显著的恶化趋势。
在海洋学领域,海岸带是指陆地与海洋的交界地带,是海岸线向陆侧延伸10千米、向海侧延伸至10米—15米水深线的带型区域。海岸带拥有十分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海涂资源、盐业资源、渔业资源、砂矿资源、石油资源、天然气资源、港口资源、旅游资源等,还有潮汐能、波浪能等海洋新能源。
也因此,海岸带成为海洋污染的主要发生地,也是海洋污染治理的重点地带。面对这种现状,政府已经把海洋污染防控重点转移到海岸带上来。2008年4月28日,刚刚挂牌的环境保护部即发文批准成立“国家环境保护河口与海岸带环境重点实验室”,着重开展河口与海岸带的污染源、水环境过程、水环境质量、风险评估预警等研究。
与此同时,原本远在广州执掌南海海洋研究所的施平奉命北上山东烟台,负责筹建中国科学院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该研究所将重点开展海岸带资源化学与化工技术、海岸带环境生态过程与退化环境的修复、海岸带信息集成与综合管理等领域的研究与开发。这是中国海岸带研究的又一有生力量。
施平告诉记者,海岸带治理是一个相当细化的专业领域。比如,有的污染物在淡水里有毒,在海水里反而没毒,加上海洋的自净能力,某些有毒物还会逐渐转化成无毒物。因此,“对于海洋环境保护来说,并非污染物被控制了、减少了,海洋环境就转好了,要具体分析排放物在海洋、陆地或海洋陆地交叉地区不同的表现形态,然后才能采取相应的对策。”
“如果不能有效地控制和治理海洋污染,我国的海岸带生态系统将首先面临灾害性打击,极有可能出现‘海底荒漠化’。”厦门大学海岸带可持续发展国际培训中心的日常课程,都会向来自社会各界的学员提出“海底荒漠化”的警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