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左到右依次为红栲、樟木、楠木
漳州九龙江中挖出数棵千年古树
专家称,古树之大漳州罕见,地底可能藏着整片古森林
两个人才能合抱,最长25米,可能有上千年时间……日前,漳州市芗城区天宝镇一个沙场的工人在九龙江作业时,挖出了几棵古树。昨日,漳州市林业局的专家初步推测,底下可能是整片树林,而且,这么大的古树在漳州是十分罕见的。
这些古树从何而来?为什么会被埋藏江底?是否蕴藏成片古森林?昨天,带着一串疑问,记者赶赴天宝,展开了调查。
古树:树干巨大留有淡香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天宝日夜停车场,停车场的一角,横放着的三棵黑糊糊的大树,树旁还有一些碎片。树木中段有的已经掉块,上面还有一些泥沙,其中两棵树皮保留比较完整,而另外一棵树皮已经完全脱落。
记者掰下其中一棵树的一小块碎木屑,还可以闻到淡淡的香味。而用手指按树干,树干软绵绵的,还会渗出水分。附近的村民都说这树很奇怪,“黑乎乎的,而且还像海绵一样会吸水”。
停车场门卫告诉记者,这些树木是10日晚上用两辆平板车运到停车场的。
村民:挖沙挖到奇怪巨木
随后,记者来到九龙江边挖出古树的信发沙场。沙场岸边还有不少零散的木块。河中还有一些残留的树身漂在水边,还有一些树木露出一部分在水面。
据沙场一位姓韩的工人介绍,前些天,采沙船在挖沙时,突然挖到这些古树木。然后一些村民用吊车将这些树吊起来的,运到停车场,“底下还有很多没有挖起来”。
而沙场的一位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树木是自己浮上来的,“秋冬时节水位下降了,这些树木就浮了上来,浮上来已经好几天了。”这位负责人说,树木并不是沙场的人吊起来的,“是村里的人弄起来的”。
记者从天宝镇李镇长那里得知,前些古树木是前些天采沙船在九龙江挖沙时挖到的。随后,沙场的负责人将树木运往停车场安放。
专家:至少有上千年的历史
昨天,漳州市林业局专家林国洪在现场鉴定后告诉记者,据初步推断,这三棵树分别为楠木、樟木和红栲,“在沙场还有一些零散的木块,那些和这三棵不一样,具体是什么树种还要进一步鉴定”,树木变成黑色的原因是碳化。这三棵树中最大的一棵围径达到了4.5米,最长的一棵有25米长。据他推测,这三棵树至少有一千年的历史。
至于村民们说的“像海绵一样能吸水”,林国洪说,这是由于这些树木已经碳化了,吸水性很强。他同时强调,这些已经碳化的树木埋在地下或水里能保存很久,但放在野外很快就会烂掉。目前,他们正在和博物馆及相关科研机构联系,看这些树是否有科研价值。
这些树从何而来?
林国洪告诉记者,在去现场前,他觉得有两种可能性:树是从上游漂下来的或者是由于地壳运动、火山爆发等原因,导致树木被埋在地底下。“由于这三棵树保存得都很完整,而且表皮完整,没有经过冲刷。”据林国洪介绍,河沟与岸边的农田有近8米的落差,“这里以前很可能也是同样的土层。”因此,林国洪推断这些树是由于地壳运动或者火山爆发而林被埋的。
昨天,记者从漳州市地震局获悉,天宝附近没有火山,但福建内陆最大的两次地震,震中正好在天宝附近。 1185年6月8日,即南宋孝宗年间,漳州发生了6.25级地震,震中位置在东经117.6°,北纬24.6°。据《宋史·孝宗记》记载,当时,地震影响到了福州、江浙、广东等地,“漳州独甚,时动止经涉五日方定”。而1445年12月12日,明正统年间,漳州又发生6.25级地震,震中位置在东经117.6°,北纬24.5°。据《漳州地震志》记载,地震波及漳平、龙岩、长泰、南靖等地,漳州一日之内连震九次,余震延续一百多天。依据史料,这两次地震,山崩水涌,房塌屋倒,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害。
在地质构造上,漳州主要位于长(乐)诏(安)断裂带,长诏带北起浙江,经长乐、诏安,南从广东陆丰甲子镇入海,全长五百公里,是我国东南沿海著名的地震带。而且,漳州所处的,正是这条地震带南端弧度最大,地震较活跃的主要部位。
是否还有更多的树?
沙场的工人和村民都觉得在河里还有不少树木,目击者韩先生说,当时挖到时就不止这三棵,“这底下肯定还有更多的树木”。而村民陈先生告诉记者,以前沙滩边就不时地能看见树枝浮在水面上。
对此,林国洪分析说,捞上来的树木就有楠木、樟木和红栲,而散落在岸边木块的种类也各不相同,“有这么多不同的树种,被埋在地下的很可能是一片森林”。
古森林埋藏地底,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泉州晋江深沪湾海底森林。退潮时,深沪湾可见分布约一平方公里的古森林遗迹。遗迹和近万年的牡蛎礁,是研究台湾海峡西岸古地理、古气候、古生物等的宝贵实物资料。目前已成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区内有埋藏于潮间带经历7800多年历史的油杉树遗迹20多棵。
专家表示,是否有更多树木藏于地底,它们能反映出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还有待于科学考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