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2018年工作安排
今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进出口总额增长3%;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9%;研发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7%;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3%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城镇新增就业11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城镇化率达70.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2%,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和大气、水环境质量完成国家下达的目标任务。
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加快建设制造强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以制造业为根基的实体经济上,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出台建设制造强省的政策措施,促进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开展机器人产业发展专项行动,全年新增应用机器人2万台左右。实施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战略,建设一批工业互联网平台,推动3000家工业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实施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聚焦攻坚行动计划,着力引进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业龙头骨干项目。提升珠江东岸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水平。推进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坚决破除无效供给,实施新一轮工业企业技术改造三年行动计划,引导8000家以上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深入实施质量强省战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对标达标专项行动,实施新产业标准领航工程,大力弘扬工匠精神,推进质量创新。
大力提高现代服务业规模和质量。促进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实施现代服务业品牌价值提升行动,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提高到63%。落实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10项措施,发展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完善地方金融体系,支持中小银行、金融控股公司等做优做强,积极打造省级商业银行,加快建设金融强省。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培育3个设计师超千人的工业设计基地,打造珠三角工业设计走廊。加快发展现代流通,强化供应链服务,培育10个营业收入超百亿元的供应链服务企业。大力发展会计、审计、法律、建筑等专业服务业,引导社会力量发展医疗、养老、教育、文化等服务。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培育消费新增长点。发展全域旅游,推进“厕所革命”,完善各类旅游设施和服务体系,推动旅游业大发展。
发展壮大数字经济。出台省数字经济发展规划,加快推动共享经济、移动支付、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的大规模拓展应用。实施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推动千兆光纤进小区、百兆光纤进家庭,推进网络智能化综合化升级,建设网络强省。加快发展大数据产业,建设珠三角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5G技术创新应用及产业发展,支持企业参与全球5G技术标准制定。深入开展新数字家庭行动,推动4K电视网络应用与影视等产业发展,完善4K电视频道。以珠三角为重点启动建设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
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对各类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健全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发挥好粤商协商平台作用,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聚焦实体经济做大做强。深入推进“三去一降一补”,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税费成本、要素成本上协同发力,落实好国家“降税减证提标”3项措施和我省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10项措施。大力培育大型骨干企业和行业领军企业,力争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增加到270家。实施12项军民融合重点工程,新引导50家民营企业进入军工生产领域。健全中小微企业服务体系,加快建设高成长企业库,推动“个转企”、“小升规”,促进企业上规模。
(二)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高创新基础能力,加快建设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
加快推进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优化“1+1+7”创新发展格局,开展科技资源开放共享、股权激励、创新人才跨区域流动等先行先试,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企业、高水平大学到珠三角设立研发机构。继续抓好创新驱动发展八项举措落实。实施高新区提升行动,打造专业园区、智慧园区、特色园区。建设技术创新专业镇。把广深科技创新走廊作为核心区域,统筹规划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政策链,加快布局“一廊十核多节点”重大创新平台,沿穗莞深轴线打造高度发达的创新经济带,加快催生一批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创新型产业集群。
着力提升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能力。实施省实验室建设计划,建设网络空间科学与技术、再生医学与健康、材料科学与技术、先进制造科学与技术等4个省实验室,适时建设第二批省实验室,力争申建国家实验室。继续实施国家重点实验室倍增计划,支持引进诺贝尔奖科学家领衔来粤建设一批国际化专业化实验室。大力推进国家大科学装置建设,积极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部省联动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专项,实施无人智能技术等10项省重大科技专项。完善企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力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的比例达35%。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加快军地两用技术研发及成果转化应用。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计划,力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达3.4万家,推动高新技术企业挂牌上市。全面推动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和发展。
全力打造创新人才高地。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特支计划”“扬帆计划”等重大人才工程,推进博士和博士后人才创新发展,研究推出更加有效的创新人才政策,加大力度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支持企业设立海外技术研发中心,推进“柔性引才”。实施技工教育创新发展、高技能人才振兴、南粤工匠培养等计划,打造一批国际化高水平技师学院。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推行人才“优粤卡”制度,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子女入学、出入境等突出问题,让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
营造良好创新生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落实科研人员科技成果转化所有权、处置权、收益分配权相关政策,进一步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推进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和华南技术转移中心等建设,力争创建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支持建设新型研发机构、专业化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等,高质量建设一批“双创”示范基地。加快打造国际风投创投中心,发展壮大创业投资,培育壮大天使投资人群体。建设引领型知识产权强省,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大力推进专利质押融资,打造全国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新增一批创新型城市。倡导崇尚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
(三)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为契机,着力破解体制机制问题,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落实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积极探索推进在“一国两制”和三个关税区条件下的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便捷有序流动,构建“极点带动、轴带支撑”网络化空间格局,携手港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金融枢纽和航运中心。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广深港高铁、港珠澳大桥建成通车,开通莲塘/香园围口岸,加快实现主要城市间1小时通达,建设宜居宜业宜游优质生活圈。推进“一地两检”“联合查验、一次放行”等通关模式改革,实施出入境、跨境交通等方面服务大湾区建设的18项措施,完善便利港澳居民在粤学习就业生活的相关政策。健全粤港、粤澳联合海外招商推介机制。充分发挥珠三角各市在大湾区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促进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办好泛珠论坛暨经贸洽谈会、行政首长联席会议。
深化广东自贸试验区改革开放。落实进一步深化中国(广东)自由贸易试验区改革开放方案,抓好重大改革措施和重点事项落地实施,努力打造制度高地。积极探索建设自由贸易港。深化投资体制改革,争取拿出更短的负面清单,促进投资便利化。进一步优化国际贸易流程,压缩各环节货物通关时间,促进信息互换、监管互认、执法互助,不断提高贸易自由化水平。探索建立促进跨境双向投融资便利化的账户体系,推进金融资产交易平台等重大金融平台建设,推动粤港澳金融市场互联互通。深化对港澳服务业开放,争取进一步放宽港澳专业人员执业限制。
推进贸易强省建设。拓展对外贸易,建设一批广东名优商品展销中心和目标市场境外展览平台,扩大驻外经贸办事网络,构建完善直接联系主要贸易伙伴的自主营销网络。完善与国际贸易新业态相适应的监管服务模式,推进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和海外仓建设,支持市场采购贸易方式做大做强,促进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转口贸易、离岸贸易、融资租赁、保税维修等健康发展。推进外贸区域品牌建设。加快服务贸易创新发展,做大做强服务外包产业。落实国家降低部分商品进口关税政策,扩大优质消费品、先进技术装备等进口。
提升双向投资水平。深度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广州港、深圳港等拓展全球海运网络,抓好中欧、中亚班列组织运营,提高与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扎实推进境外经贸合作园区建设,推动上下游产业链“走出去”,完善海外生产服务网络。强化外商投资市场准入、政策支撑、服务保障体系建设,落实利用外资10项措施,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简化外资企业设立、变更备案程序,组建全省产业招商联盟体系,吸引更多外资企业来粤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和生产基地。发挥外事、侨务等资源优势,深化国际友城交流合作,提高引资引智引技水平。
(四)加大改革攻坚力度,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创广东营商环境新优势。
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进一步简政放权,取消一批、下放一批、合并一批,争取将省级权责清单事项再压减1/4以上,推进“减证便民”专项行动,取消一批涉企涉民证明事项,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大力推进强市放权,继续下放用地预审、经营许可等领域行政职权,赋予各市更多自主权。全面清理规范省级政府考核事项,改进政府督查方式方法。深化商事制度改革,推进“证照分离”、网上审批取得突破性进展,大力精简领取营业执照后的各类许可证。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推进第二批40家左右省直部门下属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或撤并,推进省直部门下属学校成建制划转省教育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管理,进一步理顺政企政事关系。加快数字政府建设,年内初步搭建起统一安全的政务云平台,推动一批单位业务系统迁移上云,实现数据共享,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政务服务水平。
加快国资国企改革。加强和改进国企党的建设,为国企发展壮大提供坚强保障。以管资本为主推动国资监管职能转变,制定实施出资人监管权责清单,提升国资监管能力。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70%以上集中到基础性行业和关键领域。大力推动省属国企优化重组,加快重组机场、轨道交通、能源、港口等基础设施功能公司。优化整合地方金融资源,打造省属金融控股集团。深化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管理层市场化选聘等改革试点。
完善财税金融体制。统筹财政收支和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明晰省以下各级财政权责,调整完善省级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省级承担支出责任的事项不再要求市县配套,省级财政通过统一规范的转移支付和地方债券等对市县予以支持。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加强债务管理与预算管理的衔接,用足用好债券额度资源,发挥置换债券的作用,优化债务期限结构。发挥财政资金放大作用,进一步推进省级政策性基金管理和运作机制改革,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落实中央税制改革,推进地方税体系建设。落实地方金融监管职责,成立地方金融监管局,全面完成64家农信社改制组建农商行,理顺省农信联社职能,整合区域性股权市场运营机构,完善政策性担保体系和金融支农惠农机制。
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依法平等保护企业和企业家的财产权、创新权益、自主经营权和知识产权,推动依法妥善处理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营造促进企业公平竞争诚信经营的市场环境。建立完善涉企收费、监督检查等清单制度,清理摊派事项和各类达标评比活动,最大程度减轻企业负担。畅通政企沟通渠道,发挥行业协会商会作用,规范政商交往行为,建立真诚互信、清白纯洁、良性互动的工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