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统筹城乡一体化,推动县域发展上新水平
小河有水大河满。提升市域经济整体实力,需要县县联动、城乡互动,走组团式、特色化发展的路子。
改善县域发展条件。落实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扶持政策,着力改善交通、电力、水利、环保、信息等基础设施,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抓好县、乡、村公路升级改造和管护,畅通县域交通。以县城为中心,加快推进新区建设,完善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功能布局,提升县城辐射带动能力。优化城镇体系空间布局,促进农村人口向中心镇有序流动,全市22个中心镇年内均规划建设一个住宅小区、商业街和政务中心。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分类推进农村集体资产确权和股份制改革,激活农村发展活力。
抓好县域产业发展。依托各县(市)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培育2-3个特色产业,带动上下游企业协调配套发展,打造特色支柱产业集群。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支持各县(市)设立园区投资开发公司,推动工业进园区,集聚发展、做大做强。因地制宜培育发展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和健康养老等特色产业,提高专业镇发展层次。借力穗梅区县结对帮扶,推动一批重点项目落地。强化融资、用地、用工、用电等要素支撑,提升县域产业转移承接能力。
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以工业化的理念经营农业,促进农业向高质量、标准化、集约化方向迈进。围绕发展有市场竞争力、高附加值、知名品牌的高效农业,坚持科技兴农,优化供给结构,更好地引导农业生产。打响富硒长寿品牌,扎实推进“一镇一品”、“多村一品”建设。开发精深加工农副产品,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发展壮大农业龙头企业,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提高金柚、脐橙、茶叶、油茶、优质稻米和水产、南药等绿色产品效益。发展社会化服务组织,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和新型农民。发挥绿色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森林旅游,培育林下经济。严守耕地红线,严处乱占耕地等行为。扎实推进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
建设特色镇和美丽乡村。抓紧编制《县(市)域乡村建设规划》,引领新型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学习借鉴江浙地区发展特色小镇的做法,突出地域和历史文化特色,以点带面,支持梅县松口、丰顺公式隍、大埔百侯等镇向特色化、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每年整治20%以上的自然村。进一步规范农村建房,加快培育省级名镇名村,发展乡村游、民俗游等,打造宜居宜游的美丽乡村。引导金融和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建设,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互联互通、共建共享。
扎实开展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注重因户因人精准施策,灵活采取创业、就业、教育等帮扶措施,突出产业扶贫,多渠道增加贫困户收入。重视抓好困难家庭和残疾人家庭子女的教育帮扶,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健全脱贫长效机制,完善低保、社保、教育和残疾人等数据台账,建立农村低收入群体大数据库,做到精准到人、长期帮扶。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帮扶资金,推进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变贫困村落后面貌。广泛发动社会各界参与,通过扶贫济困、金融贷款和众筹、众包等方式,形成全社会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良好格局,确保今年全市70%以上相对贫困人口实现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