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代表,五年来,梅州经历了发展的艰辛,战胜了各种困难和挑战,取得了来之不易的成绩。在这里,我代表市政府,向全市人民,向中央和省属驻梅单位、驻梅部队,向所有关心支持梅州发展的海外侨胞、港澳台同胞和社会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五年来的成就,为今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五年来的实践,为继续前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我们更加深刻体会到:只有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始终把抓发展、促发展作为我们的工作重心,才能早日实现振兴发展的目标。只有紧密结合梅州实际,扬长补短,始终把重实体、兴实业作为我们的重要抓手,支撑经济跨越发展,才能加快振兴发展的步伐。只有坚持务实重干的工作态度,勤政廉洁、攻坚克难、勇于担当、善作善成,才能凝聚全市上下团结奋进的强大合力。只有察民情、顺民意,竭尽全力为群众办好事、实事,真正做到惠民、利民、为民,才能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不足,主要是:经济总量还不大,与山区人口大市的地位不相称;实体经济薄弱,产业集聚度低,尤其是工业发展短板非常突出,创新创业氛围不够浓厚;交通、土地、资金、人才和环境容量等制约因素仍然存在;中心城区辐射带动能力弱,城市的功能和承载力亟待提升;公共资源配置不尽合理,在入学、就医、养老等方面与群众的需求仍有较大差距,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是今后工作的努力方向,我们将高度重视,切实加以解决。
今后五年的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市第七次党代会绘就了梅州今后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是对梅州产业发展、区域发展的新谋划,是梅州振兴发展路径的新拓展,为今后五年的政府工作指明了方向。从当前的发展趋势判断,影响全球发展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仍然存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但是我们也要看到,随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成效逐步显现,经济持续增长的有利条件和积极因素正在集聚;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层出不穷,互联网经济、分享经济方兴未艾,为我们站在新的起点谋划产业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带来新的机遇和条件,也为我市弯道取直、后发赶超,提供了很大的发展空间。省委、省政府全力推进珠三角与粤东西北一体化发展,释放了政策利好的新信号;穗梅产业共建迎来“窗口期”,未来两三年内将落地一批优质项目,加速经济发展。特别是,随着“两大振兴政策”的深入实施,我市的交通条件、区位因素逐步发生改变,产业集聚平台效应日益显现,城市整体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不断增强,支撑梅州振兴发展的条件更加具备。未来五年,是梅州大有可为的时期。只要我们因地制宜,遵循和把握发展规律,坚定发展信心,凝共识聚合力,汇众智谋发展,就能够把宏伟蓝图变成美好现实。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是: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积极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围绕振兴发展目标,按照市第七次党代会的部署要求,紧扭“三大抓手”,坚定不移发展新型工业,大力发展绿色健康文化旅游特色产业,致力改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中心城区与县域组团发展,守住发展底线,做大经济总量,提升民生福祉,加快构建“一区两带六组团”发展新格局。至2018年,全市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力争比2010年翻一番,全市农村相对贫困人口全部脱贫,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至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力争突破16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生产总值达到3.7万元、年均增长8%左右。未来五年的政府工作,重点在以下五个方面谋求突破:
一、突出产业集群建设。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产业,我们必须致力补齐产业发展短板,推动产业集聚升级。围绕产业共建,全力推进广东梅兴华丰产业集聚带建设,打造汽车零配件、新能源新材料及先进制造业等产业集群。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绿色产业发展基地。争取通过五年努力,培育形成3个以上产值超百亿的产业群。推动梅江韩江绿色健康文化旅游产业带上升为省级重大区域发展平台,以全域旅游带动文化、旅游等产业向高端发展,创建成为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实现区域内旅游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
二、突出中心城区和县域经济发展。城市既是经济发展载体,更是人们的生活家园。围绕建成粤闽赣边区域性中心城市,以中心城区扩容提质为龙头,以六个县城建设为支撑,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抓手,提升城市形象和品位。转变城市发展方式,完善城市功能,吸引人口进入,探索发展梅州置业、周边地区工作的“双城生活”模式。按照“六组团”的功能发展定位,以“一县一特色”组团发展县域经济,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至2021年,中心城区起步区基本建成,全市城镇化率达55%,常住人口达到70万人左右,县域生产总值突破千亿元。
三、突出软硬环境建设。良好的投资发展环境,是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的重点所在。我们将致力建设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五年内新建成6条总长265公里高速公路,提升干线公路等级,优化路网布局,推进机场迁建立项,确保2019年迈入“高铁时代”,打造珠三角、汕潮揭东进北拓内陆腹地的桥头堡。完善水利、能源、信息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振兴发展条件。围绕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让天更蓝、水更绿、城乡更宜居。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建设新时期服务型政府。
四、突出改革和创新。深化改革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是推动我市加快振兴发展的强大动能。我们将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统筹抓好行政审批、商事制度和医药卫生、文化教育、监察体制等各领域改革,引领经济发展。强化科技创新,充分发挥院士团队等智库作用,以省市共建专利技术孵化产业园、人才孵化基地等创新平台为抓手,扎实推进众创空间和专业镇建设,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五、突出社会民生事业改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大力发展民生社会事业,提供更多的优质公共服务。围绕建设“广东文化高地”,传承和弘扬客家优秀文化,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动教育优先发展,确保2018年成功创建“广东省推进教育现代化先进市”。推进省市共建,支持嘉应学院办成国内知名特色大学。实施健康梅州工程,支持市人民医院建成粤闽赣边区域性医疗中心、市中医医院等创建三甲医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基本建成卫生强市。发展体育事业,振兴足球之乡。坚持民生为重,每年办好十件民生实事。坚持因人施策、精准施策,确保349个省定相对贫困村和63045户175917名相对贫困群众如期实现精准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