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政策解读
- 经济发展
- 社会发展
- 减贫救灾
- 法治中国
- 天下人物
- 发展报告
- 项目中心
|
城市化仍是未来发展动力
按照官方标准,中国的城市化率已经超过50%。国际历史表明,城市化率达到50%会进入加速过程,60%至70%进入减速阶段。
“随着政策对人口自由流动限制的放宽,城市化的速度还会加快。”陆铭说。
吴必虎认为,中国各地城市化水平不尽相同:西部处于初步阶段,中部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像北京这样的东部大城市已进入了后工业化的时代,城市化基本完成。
“东部城市大框架已经拉好,城市服务和管理还跟不上。政府应从市民生活质量上考虑,比如下水道、城市交通的建设等等。具体项目和规划,需要长远的考虑,不能这一届政府做得小模小样的,下一届再重新修。欧洲的下水道一百多年历史还在使用,而我们不断地在修。”吴必虎说。
与大多数学者一样,陆铭和吴必虎都认为,中国的城市化是支持未来中国发展的主要动力。
这种观点认为,目前中国经济发展过于依赖投资,而拉动消费,很少有人意识到大城市的发展创造着多大的消费潜能。
根据陆铭的研究,在收入、工作等相似的情况下,没有城市户口的人比拥有城镇户籍的人消费低30%。大量城镇常住人口的农转非,意味着巨大的消费空间。
“不管从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帮助中国经济摆脱,城市化无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大引擎。”陆铭说。
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内在动力。“以往,工业是社会发展的引擎,但未来现代制造业水平很高,少数高知识或职业技能的人即可操控完成。农业的机械化,生产效率的提高,导致农村土地不需要那么多人耕种了。”吴必虎说。
他认为,未来城市化主要靠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包含创业产业、旅游业、金融服务业等等,未来城市化,很多人不需要从事体力活动。大家希望在有限的资源和能源供给下,都能在城市中生活好。
欧美以往曾走过大量消耗煤、石油等能源,大量占用土地的方式。“这种模式在中国行不通,中国人口太多,必须另辟新径,如何发展现代服务业推动城市化,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完全做好准备。”吴必虎表示。(《瞭望东方周刊》记者葛江涛,特约撰稿吴浩、岳家琛 | 北京报道 记者钱贺进 | 上海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