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德县“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模式

发布时间: 2014-10-14 17:04:18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化德县 三三制 城乡统筹 扶贫 模式

近几年,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化德县在深入推进扶贫开发过程中,因地制宜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农村扶贫模式——“三三制”城乡统筹扶贫模式。通过对农村贫困人口采取 有针对性的“三个转移(即: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空心村人口向中心村转移、老年人向幸福院转移)、三个集中(即:劳动力就业向二三产业集中、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集中、分散养老向就近就地社会养老集中)”的分类分流扶持措施,建立起就业扶贫、开发扶贫和保障扶贫并举的新机制,促进扶贫到村到户与发展县域经济相结合,与推进“三化两建设”(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建设)相结合,提高了扶贫开发综合效益。这一模式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打好新一轮扶贫开发攻坚战,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和借鉴。

一、“三三制”扶贫模式的提出背景

化德县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部,乌兰察布市东北部。自“八七”扶贫攻坚以来,该县一直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2011年被纳入国家“燕山-太行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2011年末,全县户籍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农村户籍人口15.04万人,占85.9%;常住人口12.35万人,其中农村常住人口6.05万人、城镇常住人口6.3万人,分别占49%和51%。该县处于农牧交错地带,域内平均海拔1500米,属浅山、丘陵荒漠地貌,年均气温2.1度,年降雨量260毫米左右,无霜期100天以内,是一个典型的干旱缺水、生态脆弱、自然灾害频发、农牧业生产极不稳定地区,也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最差、农村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县(旗)之一。

在2006年实施“三三制”扶贫模式之前,该县农村呈现出“四多两低”贫困状况:一是贫困人口多。按当年国家贫困标准,全县有农村贫困人口3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27%。二是“空心村”多。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和人口流动,全县农村常住人口只占农村户籍人口的40%,大部份自然村已经“空心化”。全县355个自然村中,常住农户不足30户的自然村有102个。三是农村老年人多。在农村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老年人占20%以上。四是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欠账”多。全县有284个自然村饮水困难、160个自然村不通公路、56个自然村不通电、96个自然村不通广播电视,分别占自然村总数的80%、45%、16%和27%。全县近1/2的农村人口居住在风蚀沙化、水土流失、严重干旱缺水的恶劣环境中。五是农牧民人均收入水平低。2006年,化德县的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94元。六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低。长期以来,化德县不仅民穷,而且财政也穷。2006年,全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7424元, 只占当年自治区平均水平的37%;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787万元,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仅166元。

为在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同时,有效缓解农村贫困问题,化德县委、县政府,针对化德县自然和立地条件差,农村贫困和空心化现象突出,县域经济发展滞后这一基本县情因地制宜地提出对农村贫困人口采取有针对性的“三个转移、三个集中”的分类分流扶持措施,并坚持不懈地付诸实施。

1   2   3   4   5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