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石漠化走向生态文明的“晴隆模式”

发布时间: 2014-10-14 17:01:19  |  来源: 中国发展门户网  |  作者: 扶贫办  |  责任编辑: 王虔
关键词: 石漠化 生态文明 晴隆模式

同时,采用“基地带动、滚动发展、集体转产”三种模式,实现利益共享,增强动力。基地带动模式,一种对农民土地评定等级,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草地中心的生产经营,按股分成。另一种是农民的土地评定等级后,按面积一次性给予补偿,中心统一经营,农民就业。滚动发展模式,即“中心+养羊协会+农户”模式,中心无偿提供草种,以养代现的形式向农户发放种公羊和基础母羊,并负责配送技术服务和农户的商品羊的销售。集体转产模式,对一些边远贫困、石漠化程度严重,但荒山草坡面积较大,适宜种草养羊的地区,由乡(镇)发动农民将承包土地全部退耕还草,草地畜牧中心和农户联合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草。分片管理、分户饲养、分户核算。

晴隆县县长姜仕坤说:“通过不断创新,让晴隆模式成为农户致富永不枯竭的源泉。”

2011年在全县14个乡(镇)发展养羊户1800户,其中舍饲1100户,放养700户。其中每户农户获得30只基础母羊、4000元羊舍补助,还种植5亩以上高产栽培草地。

“晴隆模式”下的生态晴隆

晴隆县将放养与舍饲养殖结合起来,强化技术支撑,在晴隆模式基础上探索的舍饲养殖新模式,正走出一条适应晴隆发展的新路子。

姜仕坤说:“这不仅保护了生态,还推动了扶贫开发,解决了生态、石漠化、贫困问题,获得国家认可。在国发2号文件政策支持下,晴隆县有很好的机遇,我们不断拓展‘晴隆模式’,扩大农户养羊规模,继续探索舍饲养殖新模式,采取以羊放贷,政府贴息,风险共担的方式,点面结合,发动农户进行舍饲养羊,实现2014年百万只羊基地县目标。”

在晴隆县,发展生态畜牧业,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认知,那就是要抓牢基本农户和基础母羊。以农户为基础,发放基础母羊,通过养殖达到整户脱贫。很多农户看到一些农户养羊致富了,也纷纷申请,这对推动扶贫开发提档升级起到了助推作用。

有了成功的经验,加上老百姓的积极性,晴隆县在全县范围内对种草养羊进行了布局,以期带动更多的农户。

今年,晴隆县获得省政府8000万元退耕还林资金支持,发展生态畜牧业。在国发2号文件出台后,晴隆县寻找到了自身发展的切合点。晴隆县扶贫中心主任陆霞说:“在晴隆模式的基础上,以高标准、集约化发展生态畜牧业,转变老百姓的观念,把老百姓的观念转变到养羊上来,要让养羊户像养猪牛一样精心管理羊只,像种粮一样精心栽培牧草。老百姓都这样做,何愁不富裕。”

随着晴隆县生态畜牧业的规模逐渐扩大,该县引进公司,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解决市场问题。目前,总投资2.03亿元、年屠宰加工肉羊120万只的贵州晴隆海权肉羊加工生产线正在如火如荼的建设,第一条年屠宰60万头生产线即将建成,这将有力增加产品附加值,带动全县及周边县市生态畜牧业发展,从而增加农村劳动力就业,提高农民收入。为满足加工需求,晴隆县每年拿出1000万元财政资金作为贷款贴息,撬动上亿元资流向畜牧业领域。

目前,该县存栏羊42万只。根据晴隆县规划,到“十二五”末,将建成100万只羊基地县,“建成100万只养基地县,意味着每年仅在饲养环节,就可以为全县带来10亿元的收入,加上加工环节收入,拉动效应大为显现;25度以上坡耕地每年每亩可减少流沙流失量1.2吨,50万亩人工草场建成后,可以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一个绿色、秀美的新晴隆就会展示在世人面前。”晴隆县委书记许风伦充满自信地说。

从发展草地生态畜牧业中得到启发,2009年,矿产资源丰富的晴隆县率先制定了县级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提出了绿色发展理念。根据规划,今后晴隆县将逐步改变对矿产资源过分依赖的发展方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打造全省重要的绿色农产品基地。

“虽然我们自然条件差,基础薄弱,实施难度较大,但正因为先天条件不足,生态文明建设才尤显迫切,这是晴隆实现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必由之路。”面对来自县内外的各种质疑,许风伦态度坚定。

曾被誉为我国石漠化山区扶贫开发、生态建设和草地畜牧业相结合发展成功典范的“晴隆模式”,被赋予“产业发展生态化,生态治理产业化”的新内涵,造成水土流失的“夹缝里的生存艺术”被种草养畜的现代牧业取代。经过多年发展,“石在草中,草在石中,苍山四季常绿,一年四季常青”的美丽画卷在晴隆大地铺开,促进“晴隆模式”升级换代。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