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摆脱贫困,晴隆曾经探索过工业化道路,希望能在贫困与富饶之间找到平衡点,随后,他们以富裕的“家底”招揽客商,迈开了矿产资源开发的步伐。一时间,在晴隆1331平方公里土地上,小煤窑、炼焦厂、黄金小作坊遍地开花,浓烟四起。
依托开发矿产资源,晴隆曾两次实现了超常规发展。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的黄金开采热,使晴隆县成为全省第一个生产黄金万两的县。
卖资源的快速发展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托起这个曾经被称为“中国最贫困的县”的腾飞翅膀,推动全县整体跨越温饱线。随着“锑风”和“金风”风潮涌动,晴隆在经济总量提升的同时,也付出了环境恶化的沉重代价,对矿产资源粗放型、掠夺式的低水平开发,不仅让“肥水流了外人田”,还使迫切等待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晴隆人面临着生态的严峻考验,昔日急进式的发展模式越来越显露弊端。
晴隆在尝试到资源带来的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陷入了生态破坏的泥淖中,生态环境亮起了“红灯”,此时,晴隆意识到,发展经济不能靠牺牲环境作为代价,于是掀起了一场大力整治黄金矿山,恢复生态植被,回归科学发展轨道的攻坚战。
晴隆一边在改善生态的同时,一边寻找富民的山区产业,县畜牧局曾试图通过养猪等来帮助农民脱贫致富,但基于晴隆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地貌,根本种不出多少粮食,人都吃不饱肚子,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养猪。因此养猪只在一些粮食比较充裕的村寨有所发展,其它地方均未形成气候。
种草种出的“晴隆模式”
在生态治理与发展之间,晴隆如何走?
晴隆县委、县政府经过实地考察后,2001年得出结论:晴隆县草地资源丰富,雨热同步、温凉湿润的高原热带季风气候,适宜多种优质牧草生长,具有发展多元化畜牧业的优势。当年,国务院扶贫办批准晴隆为种草养羊科技扶贫试点县,并把晴隆作为联系点。同时组建了草地畜牧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积极探索喀斯特山区“生态建设+开发式扶贫”的路子。
种草养羊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多个部门、多项技术、多种资源的整合、协调和利用。为确保项目的顺利开展,该县积极争取上级有关部门、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乃至国外技术支持。尤其是2006年,中央民主党派发现并认真总结了该县岩溶草地治理试点项目工作经验,成立联合推动组进驻该县开展智力支持。该县以财政扶贫资金为引子,科技扶贫项目和岩溶草地治理项目为载体,加强了统一领导和协调指挥,要求有关部门本着“渠道不乱、用途不变、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服从大局,项目无论涉及什么部门、单位,要人给人、要钱给钱、要技术服务就提供技术服务,同时明确了各部门的职责,重点整合了发改、交通、水利、农业、林业等部门的项目资金,加大了项目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力度。为了确保项目资金真正做到“放水到田”,避免跑冒滴漏,该县对项目资金加强了管理和审计监督,尤其是对项目资金严格实行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严格报账制和验收决算制管理,对项目资金实行公示公告,广泛接受各方监督,确保资金用到项目上,用出好效益。形成了“同做一桌菜,各敬各的神”工作格局。
发展生态畜牧业,晴隆县怎样推动这项工作?建设示范基地,是推动全县生态畜牧业发展的核心所在,是技术引进、消化、创新的孵化器,技术辐射的信息源,优良品种供应的大本营,推动千家万户产业化发展的增长。示范基地建设直接影响项目实施的成败和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因此,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基地建设工作,对各示范基地建设,要求做到“四统一”: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实施方案、统一技术要求(包括品种、圈舍布局及技术服务);要求实行“三结合”:每个示范点均要建有优质牧草基地、与羊群相配套的改良草地、优质肉羊育肥基地,做到示范、生产、推广相结合;要求达到“四配套”:每个示范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技术人员、生产设施及技术设备相配套相适应,达到资源共享,节省投资,形成生产力。目前项目区均水通、路通、电通,均建有良种繁育基地、杂交肉羊生产基地、优质高产草地、人工授精点等,羊舍整齐,技术人员落实,技术设备配套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