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了发挥项目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晴隆建立了五种发展模式和利益联结机制。一是土地入股基地带动模式。公司的良种基地和肉羊基地是全县种羊和能繁母羊的供应基地,也是农户学习种草养羊的示范基地,必须有一定的草场规模支撑。解决基地建设占用农户的坡耕地和荒山问题,公司主要采取了两种方式,一种是按国家有关政策规定由公司及相关部门对土地评定等级估价,农民以土地入股,参与基地的生产经营,按股分成;另一种是对农户的土地评定等级后按面积一次性给予补偿。其中对土地被占用60%以上的农户,优先安排进行技术培训后到基地当放牧员,保证工资加奖金每年收入6000元以上;对基地周边其他农户,通过帮助农户之间进行土地调整转让,经过技术培训后发展种草养羊。在基地进行劳务获得收入的农民放牧员,与公司职工进行同等管理,公司根据个人的管理能力和成效兑现工资奖金,管理基础羊群40—60只,月基本工资600—1500元,羊群增长率在95%以上的,每增加一只羔羊,奖励放牧员80元、技术干部20元,少一只则罚放牧员20元、技术干部80元。这样做既相对集中连片地有效扩大了基地草场面积,减少了基地用于土地的投入,又带动了周边农户的发展。二是公司+养羊协会+农户的模式。公司帮助实施种草养羊的贫困村建立养羊协会,无偿提供草种,以羊放贷的形式向农户发放种公羊和基础母羊,并负责配套技术服务和农户商品羊的销售。农户在公司的指导下自己建草场,进行饲养、放牧和草地管理,所增加的羊群按3∶7比例分成(公司占3,农户占7)。三是集体转产模式。这种模式主要是对一些边远贫困、石漠化程度高、基础设施薄弱,但荒山草坡面较大,适宜种草养畜的地区,结合整村推进,动员农民改变传统的耕作制度,发展种草养羊,由种植业整体转向养殖业,农民向牧民转变。采取统一规划、统一种草、分区管理、分户核算的办法,相对集中进行规模化养殖。公司派技术人员蹲点指导,负责提供草种、种羊、配套技术服务、商品羊销售,农户负责种草及管理草地、放牧、守牧。养羊协会协助公司抓好草场管理、技术服务及商品羊销售。为了帮助贫困户发展生产,第一年草地畜牧公司不分成,收入全部归农户,第二年利润按3∶7比例与农户分成。
2001年,晴隆县莲城镇江满村在县草地中心的支持下,村民李清武、张红敏等首先养起了羊子,第二年就获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看到他们卖羊子时数着红红的钞票,这里的村民也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纷纷要求养羊,在政府的帮助下,几年后,整个村子的人们都养起了羊子。经过10年的艰辛努力,全村建成人工草场近1.5万亩,辐射整个晴隆山草场3.5万亩;建成羊舍1万平方米,羊存栏1.1万只;197户农民种草养羊,年户均收入上万元,最高的达10万余元。 江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从全县最低跃至全县最高。现在江满村已经有了自来水,家里点上了明亮的电灯,一条条公路直接到村口,每家都买来了电视和电话,新房子也拔地而起,一幢幢漂亮的小楼房掩映在绿色的山坡下,当年的60多个光棍已娶上了媳妇,正过着美滋滋的生活。在大山上,公路沿着山腰蜿蜒直上,公路旁,绿草如茵,站在姜满村的最高峰,眼前的景色迷人,只见20多个山头披上了绿装,黑白相间的羊群悠闲地吃着草。
2005年,晴隆县获国务院扶贫办投入的扶贫资金770万元,争取到各部门的配套资金756万元,全部投入草地畜牧业。在江满村组建了科学种植和养殖等示范基地,把生态建设和养羊扶贫结合起来,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种草、统一羊舍、统一管理,分户核算的运行机制,整合科技扶贫资金,新农村建设资金,整合草水、草路配套资金318万元。全村95%的人家参与了种草养羊。江满村这种“生态文明建设+扶贫”模式,成为全省扶贫开发与生态建设的成功典范。
2006年6月,国务院扶贫办联合中央智力支边小组在晴隆县召开全国“科技扶贫”(南方草地畜牧业)现场经验交流,将晴隆种草养羊带动农民致富的经验总结为“晴隆模式”,要求在全国推广。